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doc
上传人:一吃****继勇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doc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经过将药品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诊疗和预防疾病一个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思想。一、适应病症关键用于在秋冬春之际轻易反复发作或加重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4、多年也有教授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二、禁忌人群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2、对敷贴药品或敷料成份过敏者;3、瘢痕体质者;4、咳黄脓痰、咯血患者;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患者。三、慎用人群1、久病、体弱、消瘦和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效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患者。2、孕妇、婴幼儿;3、艾滋病、结核病或其它传染病者;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5、颜面部;四、操作规范1、药品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础处方,可结合既往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2、贴敷部位1)基础穴: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能够依据患者病情不一样辨证取穴,临床常见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2)诊疗肺系疾病,常见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中府、膻中等。能够依据患者体质、病情辨证、辨症加取腧穴,如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另外,包含大椎、定喘、膻中、中府、天突、关元、神阙、中脘、内关等也有选择。3)诊疗骨关节炎疾病,常见穴位有大椎、肾俞、悬钟、关元、阿是穴等。4)诊疗脾胃病,常见穴位有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3、贴敷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诊疗体位为宜。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环境。5、消毒:1)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2)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洁净。6、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药品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品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2)敷法:将已制备好药品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使用水(酒)浸渍剂时,可用棉垫或纱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3)填法: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外覆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4)熨贴法:将熨贴剂加热,趁热外敷于穴位。或先将熨贴剂贴敷穴位上,再用艾火或其它热源在药品上温熨。7、贴敷时机:通常在每十二个月夏季,农历三伏天初、中、末伏第一天进行贴敷诊疗(假如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同时,我科也开展“三九”天或平时时间进行贴敷,以提升临床疗效。8、贴敷时间1)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2)具体贴敷时间,依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通常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显著不适感,可自行取下。9、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能够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升疗效。五、施术后处理1)换药:贴敷部位无水泡、破溃者,可用消毒干棉球或棉签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肤上药品,擦干并消毒后再贴敷。贴敷部位起水泡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后再贴敷。2)水泡处理:小水泡通常无须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水泡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六、注意事项1)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2)凡用溶剂调敷药品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挥发。3)若用膏剂贴敷,膏剂温度不应超出45C,以免烫伤。4)对胶布过敏者,可选择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品。5)对于残留在皮肤上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6)贴敷药品后注意局部防水。7)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皮肤红斑、水泡、疹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立即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