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5:春作者:朱自清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生词,会读、会写,能够辨析形近字的细微差别;学习新词,了解其意义的同时,学会运用。学会使用“仿佛”“微微”“渐渐”并练习说话。了解一些口语词的意义和用法。2、能力目标:a.学习选用鲜明、准确的语言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感情地描绘景物。b.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3、德育目标: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把握本课的生字词,做到了解其意义,并能默写。要求学生做到结合所学生字词能感知课文基本内容,并能简述教学难点1、学习抓住特征、用准确的语言描写景物的方法。2、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领会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3、通过各种感觉,有感情地描写景物。4、文章中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教学方法:教授法引导法分组讨论法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提到“春”,在我们面前就会展现出一幅东风浩荡、阳光明媚、百花争艳的美好景象;一提到“春”,就会使人感到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许多画家、诗人都用他们传神的画笔,优美的诗句来描绘春天的景象。接着可对诗与散文进行比较激发兴趣。绝句只有四句,只能从一、两个角度描写春天且不易写具体,而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里描写的景物远不止一、两个,而且生动、具体,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生动描述的?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的相关情况:1、写作背景:(可省略讲)朱自清1928年曾在《那里走》一文中表示自己要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在那一时期前后的其他作品中,也确是反映了这种消极思想倾向。但《春》这篇文章的基调是积极进取的。所以,估计这篇作品的写作时间,是在1930年到1937年之间。2、作者简介:(应简述)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二、范读(或放生事先准备的配乐朗读录音)教师在听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提出朗读要求:声音响亮、吐字清楚、通顺流畅、停顿适当。提示注意下列字的读音: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散(sǎn)在草丛里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黄晕(yùn)披蓑(suō)戴(daì)笠(lì)混(hùn)着青草味安巢(cháo)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文中陌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利用自习时间解决)。三、划分结构,理清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一)学生熟读课文后,就“课文评点”和课后练习一、二两题提出问题:1.文章描写了那些内容?其顺序可否颠倒?2.最后三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突出了春的什么特点?以上问题启发学生读读(读课文及评点)议议(同位子或分小组讨论之后自由发言)。(二)学生发言后,教师明确:1.文章内容:(略)顺序不能颠倒。2..三个比喻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赞美春的“新”、“美”、“力”的特点。(三)全班齐读课文,读出感情四.指导精读课文(一)研读第一部分:盼春,提出问题1.开头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2.“来了”“近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心情?学生发言后,教师明确:1.两个“盼望着”叠用,用反复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东风是报春的信使,人们仿佛听到春天踏着有节奏的脚步声走来。写出春天到来时人们的兴奋、喜悦之情。此段落笔点题,总领全篇,开启下文。(二)研读文章第二部分:绘春1.理清主体部分描写景物的层次:作者先从大处着眼,用“一切”“都”总写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接着对自然界中最引人注目的山、水、太阳进行了宏观勾勒,最后又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春景图作了精雕细刻地微观描绘。2.齐读“宏观勾勒”一段,让学生体会“刚睡醒”“欣欣然张开了眼”拟人手法运用,以及如何抓住山“朗润”,水“涨”,太阳“脸红”的特点,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可采用与冬天的山、水、太阳特点的对照,使学生理解作者用词的精当。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熟读中求背诵。2.抄写本课字词5遍。第二课时一.导入《春》的主体部分,在总写之后,勾勒了宏观所见的春山、春水、春日的特点,这只是春天景色的一个轮廓,是作者为春天各种美好的景物铺着的“底色”,这节课要看课文如何对五幅美丽的春景图作精雕细刻的微观描绘。二.继续研读绘春部分(一)由“宏观勾勒”引出“微观描绘”,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品位五幅春景图。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议。(1)作者用什么写法和语言描绘这五幅春景图,这几幅中,你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