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案.docx

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案.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案第一篇: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案备课人:张凤华芦娟于丹时间10月26-27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时间: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涉及课程:第5课夏商的兴亡第6课西周的盛衰第7课甲骨文和青铜器第8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第9课大变革的时代第10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第11课孔子和百家争鸣总特征:国家的产生,大国间的并立和争霸,社会的变革。1、国家的产生:(夏朝建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完善(商、周的建立及西周实行分封制、等级制)2、大国间的并立和争霸(春秋五霸,战国七雄)3、社会变革:经济上:生产力不断提高,个体劳动取代集体劳动,经济形势发生变革。政治上:战国各国变法思想上:百家争鸣4、科技文化上:甲骨文和灿烂的青铜文化,文学(诗经和屈原)科技(都江堰、中医)单元重点:1.夏、商、西周三代的更迭。2.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3.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4.商鞅变法。单元难点:1.周初大分封。2.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单元感悟:1.通过夏商周的兴亡,初步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2.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3.通过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激励自己与时俱进,树立敢于创新、追求真理、不怕困难、积极实践的精神;国家要发展,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改革,从而增强综合实力。在历史发展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4.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5.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感受到先民的智慧,激发爱国情感。第二篇:第二单元复习教案第二单元复习教案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积土成山1.丰富的字词(1)生字:亨砚羼蘸舀绽皲捺锲赳臼黠咂捋戳窘惘忐忑矜侃腼腆吁拗恬舐嚏擤瘪瞟盅卤熠(2)词语:阔绰不屑置辩颓唐笔砚附和惋惜分辩间或惩罚皲裂吝惜挑剔脱臼雄赳赳纤长温文尔雅允诺借花献佛窘迫忧郁忙不迭矜持检点温馨勃然大怒战战兢兢锲而不舍释然湛凉声色俱厉斩钉截铁秉公脱臼兀自狡黠斑驳内疚冥思苦想拘谨彬彬有礼刁难哽咽谩骂哀兵必胜侃侃而谈腼腆气喘吁吁执拗恬淡谄媚霹雳战栗忌讳热衷光彩熠熠呵叱乖觉嘀咕哆嗦2.精彩的句子(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赏析:“短衣帮”与“长衫客”之间等级森严,隔着鸿沟。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社会地位低下,应属“短衣帮”;而他“穿长衫”,总想保持读书人架式,却穷困潦倒,不能“踱入”房里,与长衫并起并坐。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短短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赏析:“窃”与“偷”本是同义词,所不同的一是文言,一是白话,可孔乙己却认为不能相提并论。在他看来,“窃”比“偷”似乎高人一等,何况他“窃”的是与读书人关系密切的书,这就更高人一等了。其实这是强词夺理,是自我解嘲。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一个迂腐可笑、深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读书人形象。(3)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赏析:把目光比喻成“柔软的蚕丝”,随着儿子的身影或长或短。目光中包含着一个母亲所有的爱、快乐和欣慰,像蚕丝那样绵绵不绝,这样的比喻多么独特而有韵味啊。(4)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赏析:这个结尾很令人感动,主人公一切的努力只是要孩子明白:妈妈没有错。一个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不由赞叹一声: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么美的一些句子,你不想自己也试一试吗?请做仿写练习:(1)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母亲或父亲的特点。我的母亲(或父亲)是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的人。(2)模仿第(3)句话,描写一个人物的神态和语言,要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或内心世界。(3)第(4)句话把母亲的目光比喻成“柔软的蚕丝”,母亲的目光还能比喻成什么?请完成下面的仿写。母亲的目光像柔软的蚕丝,随着儿子的身影越抽越长;母亲的目光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的目光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多彩的语文常识(1)会晤作者毕淑敏,当代女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1952年出生于新疆。从事医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