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育人育其心.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9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论育人育其心.doc

论育人育其心.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育人育其心熊光健(重庆市梁平县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教育的对象很多,它包括人、财物、事、时间、空间、信息七大要素。其中,人是教育的核心,是重要的因素。通过人去理财、用物、办事、安排时间、空间、处理信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育人(包括教师、学生),必须管其心,才能充分调动其工作学习积极性,完成工作学习任务,提高教育质量。在这里,只就学生教育如何育人育其心进行论述。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天生的,他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引导下产生的。学生的需要是积极性的基础和内部源泉;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直接动力原因;目标则是导致需要转化为行为的诱因。学生的学习态度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学生的需要包括自然、社会、精神三种需要。学生是有生命的自然人,要生存发展,就需要衣、食、住、行、休息、婚配等,这是最基本的自然需要。学生是一个社会人,必然形成人的社会交往、社会归属、社会活动、社会荣誉以及社会地位等社会需要。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意识的人,表现为求知、自尊、成就、审美、道德等精神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满足人的需要是人的行动的动力。在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需要。例如学生对教师的有些评奖不满,主要不是需要社会荣誉、需要金钱,而是认为不公平,伤害了他的自尊心。通过找学生谈心、家访、开座谈会等形式关心、了解学生的需要,合理满足学生的需要,调节学生的需要,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需要在未转变成动机时,只是一种潜在动力,只有当他转化为行为动机时,才能成为直接的动力。动机是推动积极行动的直接动因。学生的学习动机包括直接学习动机和间接学习动机。直接性学习动机是以学习本身(包括学习对象、过程、成果等)为追求目标而形成的学习动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心感受”(又称内部报酬),这种“内感”可以是以理智信念为主的,如对社会的贡献感、义务感、责任感等;也可以是以情感为主的,如成就感、创造感、兴趣感等。间接性学习动机,是以学习之外的附加报酬和其他事物(如表扬、人际关系和环境条件的改善等)为追求目标而形成的学习动机。为了更好地激发学习动机,必须懂得各种外部刺激手段,并掌握它的规律。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很多,常采用的方法有:1、强制性激因:强制性激因是指运用组织纪律、规则制度、决议命令等手段,强制学生照办的硬性要求。强制可以是一种心理威胁,也可以是施行的惩罚。在教育工作中,采取一定的强制性手段是必要的。但它只能作为激励性手段的一种辅助。因为强制性激因所引起的基本上是防卫性的,是“避免有所失”,而不是“追求有所得”,因此,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严重时,还会激起抵触情绪。2、激励性激因:是指那些激发学生自觉自愿学习的种种诱因。通过动员报告、个别谈话、正确的集体舆论等,设置目标易引发需要,采用情感管理,激起学习动机。设置目标既有“推动力”,又有“吸引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居于主要地位。激励性激因包括直接性激因和间接性激因。直接性激因是学习本身直接含有的,能激发“直接性学习动机”的激励因素,它能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社会价值和情趣,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激发其创造力并取得成就,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积极性和主动性。间接性激因也是一种目标激因,但目标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学习之外的种种外加报酬(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和学习环境中的种种引人追求的对象,它是引动“间接性学习动机”的激励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地方,宜增强间接性激因。但是,必须有正确思想的指导调节,否则会滋长一切向钱看的不良直接性思想倾向。目标是导致需要转化为行为动机的诱因。目标是学生希望得到的行为结果,所以实质是一种期望。这种期望包括通过努力所获得的直接结果(即学习成就),这种结果对学生的意义和由此而导致的需要满足等三层含义。具体表现为,通过行动努力获取学习成就的可能性;学习成就带来个人回报的可信性;以及回报对满足个人需要的适宜性。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判断评价,直接影响到目标期望的强烈程度与行动努力程度。学生对目标判断“努力则成,不努力则败”、“意义大”、“能满足需要”,便会全力以赴,加倍努力去学习,所以制定教育目标时要考虑这些心理特点。例如班主任布置学生每人写一篇我身边的活雷锋的短文,规定什么时间交,什么时间在班会上发言交流,还要发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每人必交一篇短文在班会交流是心理强制性激因,是一种心理威胁,但未说不交怎么办,这种激因不严密,有空子可钻,还有灵活性。但对多数学生来说,会写一篇短文,不然点名未交或班会发言未准备乱说会失面子,这是自尊的需要。在发奖的目标诱导下,产生写好这篇短文的行为动机,就认真收集素材,认真思考,认真写好这篇短文,达到班主任通过短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