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合水县劳务人才培训基地工作情况简介合水县劳务人才培训基地(合水县职业技术中学)创建于1983年,是合水县委、县政府首批确定的“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劳务人才培训基地”,也是全国首批重点农村职业学校,香港华夏基金会项目资助学校;甘肃省庆阳市市级重点职业学校、市级绿色学校、全市重点扶贫劳务培训基地;是集职业中专、职业高中、电大教育、初职教育、短期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办学实体。一、基地概况基地现有教职工91名,其中高级教师16人,本科学历37人,双师型教师25名,接受过国家级技能培训的专业教师共38人次。主要开设电子电工、电子与信息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通信技术、机械制造、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焊接技术、模具制作、旅游等13个常设专业,2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66人;有电子操作工、计算机操作工、汽车驾驶员、家政服务员、电焊工、种养殖技术员等8个短训专业,年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4000人次。学校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16000㎡,有标准化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电工实训室、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音乐室、琴室、舞蹈室、美术室等设备,有各类仪器3582台(件),图书15000余册,体育器材500多件,有紧贴当地支柱产业开发的农牧专业实训基地663.5亩。(2005-2009)年学校积极争取省市项目经费800多万元,建成了“办公楼”“实训楼”“学生宿舍楼”等,共计10000多平方米,添置各类设施3000多台(件)大幅度地改善了办学条件。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积极贯彻落实《合水县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安排意见》精神,按照“开设一个专业,培养一批人才,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办学思路,以就业为导向,筹建特色专业,实行校校合作、校企联合、工学联合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充分发挥职教培训功能,先后与县劳人局、教育局、劳务办、扶贫办等单位联合,举办技术工人培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短期培训230多期,培训学员9800多人,安置就业3600多人(学校组织安置)。为合水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先后被国家教委、教育部、国家体委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科教兴农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教育系统体育工作先进学校”等殊荣,受到省、地表彰奖励30余次。二、培训工作1、创新工作思路,强化组织领导。近年来,合水职中把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作为提高农村干部、群众整体素质和驾驭市场能力的重要举措,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制定了工作规划,建立了工作责任制,提出了“开设一个专业,培养一批人才,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工作思路,推行了“领导抓,抓领导”“抓过程,促落实;抓考核,求实效”等工作机制,全面落实评价、考核奖励办法,确保了培训效果,达到了预期效果。2、紧切市场需求,创新培训模式。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这一中心,重点结合我县自然条件、资源优势,产业开发,开展实用的科技培训。一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对农村党员和村组干部重点进行市场经济知识、政策法规培训,大力开展苹果、黄花等种植技术培训和奶牛、猪、羊、兔等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以促进招商引资为目标,注重加强金融信贷、谈判实务、项目运作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学会并善于抢抓商机、用活政策、优化服务、招商引资。三是以促进农副产品流通为目标,开展营销技能培训。四是以促进劳动力转移为目标,抓好劳动技能培训。针对劳务输出面临的农民素质偏低、劳动技能较差这一“瓶颈”,突出加强就业观念、职业技能等方面的素质培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升劳务输出层次。3、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培训教学采用“集中与分散结合,以集中为主;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实践为主”的方式。分两个层次:即回乡初、高中毕业生、致富带头人技能培训和劳务输转培训。开设《从和谐自我到和谐社会》、《党员干部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市场经济概论》、《劳动法》、《苹果栽培》、《烤烟种植》、《家畜饲养》、《务工指南》、《电子电工》、《计算机操作》等课程,根据班次特点,在学时总量上各有侧重,回乡初、高中毕业生及致富带头人技能培训,侧重实用技术、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与开发知识;劳务输转培训侧重务工常识、维权知识、电子电工、计算机操作,做到了学有所获,学以致用。4、强化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严格落实“第一节课”制度,严格考勤管理。成立了专门的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审签第一节教案,旁听第一节授课,调查了解第一节课的学员反馈意见,召开第一节课教学评议会,指导好教学工作;突出实习实训,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充分尊重农村、农民的生活实际、需求实际、能力水准、接受水平,采用现场讲授、实践操作、“手把手”指导等方式,提高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