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病理学(第四章).ppt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32M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药用植物病理学(第四章).ppt

药用植物病理学(第四章).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植物病害调查1、类别一般调查:了解当地病害发生的一般情况。区域要广,有代表性。重点调查:经一般调查发现重要病害可重点调查,它的分布、发病率、损失等调查研究:对具体病害的侵染循环和发病因子调查。2、方法从理论上调查要多,全生育期调查,但为节省人力物力,在发病盛期进行一.植物病害调查一.植物病害调查二.诊断1、诊断的步骤从症状入手,仔细观察带病植物的发病部位,寻找对诊断有关键性作用的症状特点并进行描述;调查询问病史和相关情况,包括品种特性、土壤性质、栽培管理方式、施肥施药情况及环境气候变化等等;实验室镜检;针对性检测;查对资料,做出诊断报告。2、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田间表现侵染性病害的田间表现侵染性病害是由病原生物侵染所致的病害,有一个发生传播为害的过程。许多病害具有一个发病中心,病害总是由少到多,由点到片,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植株间病害有轻有重,在病株间常可观察到健康植株。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线虫病害以及所有的寄生植物病害,可以在病部表面观察到病征。有些真菌和原核生物病害,所有的病毒、类病毒病害,在植株表面虽然没有病征,但所表现的症状具有明显的特点。综合分析是可以同非侵染性病害相区别。侵染性病害的田间症状诊断细菌病害大多数细菌病害的症状有一定特点,叶斑类型的病害,初期病斑呈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常有黄色晕圈。细菌病害的病征简单,在潮湿条件下,在病斑部位常可以见到污白色、黄白色或黄色的菌脓。一些菌脓干燥后呈鱼籽状的菌胶珠。腐烂类型的细菌病害产生特殊的气味并且无菌丝,可与真菌引起的腐烂区别。萎蔫型的细菌病害,横切病株茎基部,稍加挤压可见污白色菌脓溢出,并且维管束变褐。有无菌脓溢出是细菌性萎蔫同真菌性萎蔫的最大区别。线虫病害病原线虫常常引起植物生长衰弱,如果周围没有健康植株作对照,往往容易忽视线虫病。田间观察到衰弱的植株,应仔细检查其根部,有无肿瘤和虫体。线虫病害的症状主要有:虫瘿、根结、胞囊、茎(芽、叶)坏死、植株矮化、黄化呈缺肥状。外寄生线虫病害常在病植株上观察到虫体,形成根结的线虫,掰开根结可找到雌虫。寄生性植株寄生在植物上的寄生性植物本身(如菟丝子、列当、槲寄生、独脚金等)就足以对病害进行确诊。病毒及类病毒病害在田间诊断中最易与病毒病相混淆的是非侵染性病害,在诊断时应注意分析。(1)病毒病具传染性;(2)多为系统感染,新叶新梢上症状最明显;(3)有独特的症状,例如花叶、脉带、环斑、斑驳、蚀纹、矮缩等。类病毒病害田间表现主要有畸形、坏死、变色等。许多植物感染类病毒后不显症,主要通过室内诊断。实验室常规诊断一、真菌病害病斑上已产生子实体的真菌病害可直接采用挑、撕、切、压等技术手段,制成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构特征。对看不到真菌结构的标本,可在适温(20~25oC)高湿(100%RH)条件下保持24~74小时,病原真菌通常会在植株病部产孢或长出菌丝,然后再镜检鉴定。细菌病害和菌原体病害根据症状不能确诊,可将病组织制成临时玻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溢菌现象。但瘤肿病害的组织中菌体较少,观察不到溢菌现象。有的细菌(如,韧皮部杆菌属)和植原体病害用扫描电镜可观察到植物韧皮部细胞内的病原,对植原体病害而言是目前唯一可靠的诊断方法。用四环素类抗菌素灌注植物,病株出现一定时期的恢复,可间接证明是植原体病害。细菌病害病原的鉴定必须经分离纯化后做细菌学性状鉴定。病毒病害内含体确诊:在已知的34组植物病毒中,约有20个组的病毒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内含体,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识别。许多病毒接种在某些特定的鉴别寄主上,会产生特殊的症状,这些病状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之一。从病组织中挤出汁液,经负染后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病毒粒体形态与结构是十分快速而可靠的诊断。线虫病害在植物外表、内部或根际存在的植物寄生线虫,是以具有吻针而区别于非寄生性线虫,在显微镜下要仔细辩认。采用简单的漏斗分离方法,可收集到寄生线虫,用以鉴定。三、柯赫氏法则(Koch'sRule)第二节植物病害控制综合防治定义综合防治是根据植物病害发生的三个要素,即寄主植物、病原因素、环境条件的特点;以生态的观点和经济的观点,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必要的防治措施,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以达到经济、安全、有效的控制病害,将损失降到经济允许的水平,并把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二、植物病害控制措施2.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通过引种、系统选种、杂交育种、幅射育种和基因工程等方法获得新的抗病品种。合理利用抗病品种,通过合理布局和多品种的搭配,使一个地区抗病品种的抗性基因多样,保持病原物小种的稳定。针对优势小种,及时轮换抗病品种。3.耕作栽培措施防治(1)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