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所见》说课稿濮阳市油田第十七中学白彩虹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濮阳市油田第十七中学的白彩虹,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向大家学习。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两首古诗的第一首《所见》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说课:一、说教材1.课文内容:《所见》是一首清代诗人袁枚描写日常生活感受的诗,风格灵巧清新,语言通俗流畅。诗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这是一篇从积累诗句、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2.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核心任务就是“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拓展古诗”,体现了对语言积累和感悟的重视。(板书:积累)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因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读出韵味,体会美好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文的意思。背诵诗文。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品德目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3.重点难点:重点:积累学习“三步”法入情入境地朗读、理解并背诵诗文。难点:学以致用。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二、说学情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自读自悟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他们想象力丰富,对大自然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把朗读“三步”法运用到其他古诗的自学中,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三、说教法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感知语言,想象画面,体验人物,感悟情感,体会深意。全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读书中学会读书,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培养自学能力。四、说学法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引导学生用“朗读感悟”、“自主探究”、“角色体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法来积累语言,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五、说教学流程根据一年级学生情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识水平,因此确定运用“初读感知韵律美——细读想象意境美——精读品悟传承美”的朗读“三步”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诗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达到熟读成诵,还能运用到其他古诗的自我学习中,既能培养他们朗读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又能提高包括语文素养在内的全面素质。(一)学习朗读“三步”法1、初读感知韵律美第一课时已经扫除了字词障碍,本节课重点在积累语言,首先是积累学习朗读“三步”法。出示: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根据标注读出停顿和重音。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范读,能全面感知诗文的语感和韵律美。反复练读,直到读熟。2、细读想象意境美①通过教师的分读,让学生想象画面。(板书:想象)先读前两行,让学生说说脑海里出现了哪些事物?“牧童”、“黄牛”、“林樾”。练习说话:你仿佛看到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他的歌声在树林中“振”荡。构成一幅牧童行歌图,画简笔画1。接着读后两行,出现了不同的事物是什么?——鸣蝉。不同的事情是什么?——“闭口立”。小牧童眼睛看着树上的知了,想去捉它,于是,闭上嘴巴不唱歌了,站在了树下。构成一幅牧童站立图,画简笔画2。设计意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乾隆才子的袁枚更是如此,“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设计展示两幅简笔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兴趣,还可以帮助理解诗意,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学生喜闻乐见。②班里的学生和牧童年龄相仿,何不把自己当成小牧童,体验一下图1中的小牧童(板书:体验)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太阳炙烤着大地,牧童放牧归来骑在牛背上,当走进凉爽的林荫里时,身心是何等的舒畅、悠然自得,想唱就唱,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想多大声就多大声的天真烂漫,随性生活的快意。这是一个动态的画面,(板书:动)表演读:骑着凳子读前两行。图2小牧童闭上嘴巴不唱歌了,站在了大树下。突然安静下来了,(板书:静)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产生这戏剧性变化的原因是听到了树上有一只嗓门比他还亮的蝉在鸣叫。他了解知了的习性,所以才“闭口立”怕惊动了那只鸣蝉。表演读:先盯着树上的蝉看,再跳下凳子站在地上。要读出机灵劲儿。表演读整首诗后,说说:自己是个怎样的小牧童?天真、可爱、机灵,有好奇心,生活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板书:机灵、可爱)设计意图: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更为真实的情感体验。3、精读品悟传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