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创新思路破难题当好核心稳一方——在社区党委纪念建党87周年党员大会上的讲话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7周年之际,我们对社区党委成立一年半以来的工作做一下总结,以总结经验,振奋精神,继续创造性地开展好新形势下的社区党建工作。以便凝心聚力,为和谐社区建设,打造一支过得硬的人力资源队伍。湖滨社区党委现在共有七个党支部,党员276名。绝大多数同志都是南钢集团公司退休后转到社区的,多数是50岁开外的同志,有将近20位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同志,现有一百多人在社区内外自谋职业;有3人出国。一年来,围绕“新形势下如何开辟基层社区党建工作新局面,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基层党委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一主题,社区党委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苦练内功,注重抓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创新党员日常学习与培训方式,探索如何为党员进一步参与和谐社区建设搭好平台,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我的报告共分成二大部分:一、一年来的工作回顾(一)创新载体,抓好党支部的组织建设社区党委近年来年轻党员不断增多,而这些党员因为工作学习的原因,在时间、空间上与党组织隔离,难以正常参加组织活动的现实,社区党委在经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社区党委利用互联网络这个媒体,搭建起流动党员尤其是能熟练运用互联网这个工具的青年党员之间的交流沟通的平台。先是利用腾讯QQ这个平台,设立湖滨第6支部群。初步建立起分散在各地的青年党员之间联络的便利桥梁。后在街道工委的支持下,投资设立了专门的网络平台——卸甲甸流动党支部。这个平台现在已经投入使用,社区党委第六支部正在把它建设成以青年党员为主的流动党员的连心桥和精神家园。社区党委定期召开党委会研究党支部建设。党支部建设从划分设立好党小组这一基础工作入手。充分利用各支部发展党员召开党支部大会的契机,指导各支部划分好党小组。采取党员民主推选和支部负责人举荐相结合的方法,选优配强党小组长队伍。2008年4月,社区党委结合实际对社区党委的五个基层支部进行了调整。细化院落党员管理设立湖滨新寓党支部,以经常在网络上沟通的党员为主体正式成立第六党支部。调整党支部书记(在专职社区工作者之外选拔了两位党性过硬的老同志和一名很有社会公共责任的年轻同志担任支部书记),增设了15名支部委员进一步充实基层党支部的活力。近期的实践证明,这一系列的措施,明显盘活了基层组织的活力。现在各支部已经展开一些个性化的组织活动和便民服务。如第二党支部在四号院开展为居民义务信件管理服务;第一支部、第三支部已经设立了支部党员学习活动日;各支部的支委会都正常开展起来了,议事气氛逐渐浓郁。我们深信广大党员的智慧和行动能力汇集在一起定能够在一些关键环节和领域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二)紧跟形势,创新党员日常服务与管理的内容和形式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内在要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的核心所在,如何使党员在社区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新时期我们基层党组织所面临的新问题。社区党委除了做好日常政治学习,坚持过好民主生活会,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搞好电化教育等规定动作外,还组织党员开展时政信息通报会,请老教师做专题人文知识讲座等活动。社区党委坚持抓好学习型社区建设,为了提高社区党员干部的知识面,提高广大党员的学习兴趣,党委紧跟形式,精心挑选电教片的。如《大国崛起》、《于丹庄子心得》、《幸福人生讲座——传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强国之路》等既有对悠久文明的传承,又有对富民强国的思考内容的电教片。社区党委有关负责同志将这一做法在2007年8月份区委组织部组织的首届社区党建工作论坛上作了交流,获得了广大与会同仁的好评。今年以来,党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站点的资源库,组织社区党委各支部开展多层次的电教学习活动。下一步我们将统筹安排好各支部围绕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站点开展好支部党日学教活动。也为社区的社团组织如花卉爱好者协会等利用这一资料库提供支持。关心爱护党员,营造温暖大家庭的氛围。党员热爱组织,组织更应该为党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社区党委近年来在以下几个方面关心党员的生活:一是提高他们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组织党员学电脑,给大家精心挑选《大国崛起》、《于丹讲庄子》等电教片,结合远程教育站点学习党和政府的新政策,学习新科技知识。所有这些都是出于一个目的,不断用新信息、新知识给大家充电,以提高大家的时代感、使命感。二是关心困难党员。社区党员中有的家庭负担过重,有的患重病等陷入困境。党委继续延续过去的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党员去世了,党组织就上门慰问其家属;有的同志生重病了,当组织就从有限的党建经费中拿出一些钱买东西,把组织的温暖送上门。三是动员一些退休后生活圈子较封闭的党员,走出来参加社区的一些社团活动,在交流沟通中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提升他们的时代感,使命感。(三)搭设平台,动员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