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pdf
上传人:13****51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8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全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pdf

全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全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在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合力攻坚,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十二五”以来,我市实现XX3个重点县和85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万人,农村贫困人口下降至万人。全市贫困发生率从XX年的%下降至%,下降了个百分点,低于全省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第二位。全市贫困乡镇发生率从XX年的51%下降到%,下降了个百分点,低于全省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第三位。一、主要做法精准谋划,实施“三步走”战略。以全面小康创建为统揽,围绕扶贫攻坚第一民生工程,大力实施扶贫开发“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到XX年,全面实现习水、正安、务川、道真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116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建档立卡贫困对象控制在30万人以内;第二步到XX年,全市基本消除农村建档立卡绝对贫困人口,稳定实现全市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第三步到2020年,补齐脱贫指标和小康指标的差距,建档立卡脱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以上,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精准责任,落实帮扶机制。我市下发了《关于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快“减贫摘帽”的实施意见》及《关于支持务川道真正安三县“减贫摘帽”同步小康的意见》,出台了投资、财税、土地、金融、人才、先行先试等六个方面20多项具体政策,认真抓好部署、协调、督查、落实和考核五个基本环节,做到有计划、有资金、有项目、有措施、有检查。XX—XX年,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扶持务正道三县发展,其中当年“减贫摘帽”县XX万元;从XX年起,市财政每年每县安排1000万元支持同步小康建设。实行“领导挂点、部门帮乡、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市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分别挂点联系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深入推进同步小康驻村结对帮扶工作,形成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的帮扶机制。精准改革,创新扶贫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采取分类指导、分类推进的方式推进扶贫攻坚,全面落实扶贫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XX年全面启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按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6元的贫困识别新标准,全市共识别出贫困村871个、贫困人口万人,分类确定帮扶措施和办法,实现统计指标精准化、统计分类科学化、不漏掉一个贫困户。“十二五”以来,全市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亿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777个,把资金和项目集中投入到连片特困地区。其中4个重点县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亿元,占比53%;11个非重点县投入亿元,占比47%。从“四大区域”投入情况看,北部三县投入亿元,占比%;西部三县投入亿元,占比%;东部三县投入亿元,占比%;中部六县投入亿元,占比%。精准帮扶,确保扶贫到户。按照“市级统筹、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的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一是结对帮扶到村到户。XX年选派5200多名机关干部到871个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和“项目书记”,实现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户户有帮扶责任人。二是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加快建设“中部蔬菜干鲜果产业带;西部竹业高粱产业带;东部茶粮烟产业带;东北部草地畜牧业和茶果烟产业带”的山区扶贫产业示范区,稳步推进务川县草地畜牧业高效扶贫示范园区、道真县特色中药材科技示范园等9个扶贫园区。“十二五”以来,完成中药材种植30万亩、核桃种植60万亩、蔬菜产业基地180万亩、人工种草27万亩,发展乡村旅游点1500余个。全市贫困对象参与产业发展达80%以上。三是教育培训到村到户。积极推进“雨露计划”与科技培训有机结合,确保每个贫困户掌握1—2门农业科技生产技术。“十二五”以来,完成“雨露计划”培训10万人,完成贫困地区干部培训8000人,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3万人。四是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认真把好危改对象确定审批关,做到资金直补到户、部门帮到户、责任包到户、技术指到户。“十二五”以来,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万户。五是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把移民安置与园区建设、集镇商贸、旅游发展、特色产业统筹起来,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XX年启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以来,建成项目安置点76个,搬迁移民万人。六是基础设施建设到村到户。全面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XX年完成投资亿元,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