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科学课中学习方法的培养小学科学中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与提升,还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激发探究动机、营造和谐氛围、注重实践活动、有效组织引导、重视探究品质培养是实施有效探究活动的主要策略。一、创设教学环境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偏重于将教学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变成“只听不说”的哑巴,其创造性和个性受到压抑与扼制。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主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的,要想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必须首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众所周知,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都是由于他们本人对于这一事业的钟爱而成为“家”的。其实“钟爱”就是需要,有需要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了动机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应首先考虑调动学生的需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1、多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方法的学科,能做的实验尽量创造条件和学生一起做或演示给学生看或由学生演示给同学看,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现象都会触动学生的神经,激起他们探求的渴望。根据学生需要还可以优化课本实验,可以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能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更加理解。如讲二氧化碳的性质,采用边做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并不是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如验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实验,课堂上学生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看着塑料瓶收缩,学生们都表现得很兴奋,学生自然地掌握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又如,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我让学生拿来一瓶汽水,塞上带橡皮塞的导气管,将放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检验。学生通过实验就自然地记住了碳酸饮料的生产就利用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性质。还有,讲“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时并不局限于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还让学生用鸡蛋壳与稀盐酸或食醋反应看能否制取二氧化碳,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鸡蛋壳的成分有碳酸钙。现代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要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究过程。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正确思维、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主动、自治、自理、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被老师牵着走,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制图、动画、声音等媒体形式模拟实验全程,通过慢放、定格演示、分析和讲解实验;学生在电脑上预习实验,熟悉关键操作,再进行实际操作;实验完毕后可将课件再现、暂停等“重温”实验过程,能很好地提高科学实验的成功率和实验质量。能方便控制动画的播放、暂停,一些运动参数能便于修改和设置,从而可以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而自定义演示,如,设计“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课堂练习的课件要便于学生通过改变物镜距离来观察检验所成像的特点。因条件限制无法实现的实验项目,组织学生在电脑上模拟实验,既节省实验经费,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增加了对操作技能的认知。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能将繁杂的知识简明化,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难点知识易化,模拟实验,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3、“创设情境,设置疑问”的方法。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中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尤其是在引入时,使学生在知识与现象的冲突中生成疑问,从而使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如我在上“摩擦的利和弊”时设计一个“拔河比赛”的问题情景,取一根木棒,事先一端涂上油,给力气大的男同学,一端给力气小的女同学,结果女同学赢了,学生大惑不解,这种反常现象使他们的兴趣一下子被吸引到“摩擦”上来。当我在课堂上演示“烧瓶中沸腾的水增大气压时的现象,停止沸腾的水减小气压时的现象”,“把乒乓装在漏斗里用力向下吹,乒乓球不会掉下来”,“往两张纸片中间用力吹气”等实验后,学生都说这是从未想到过的、“难以置信”的事实,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完全背道而驰,此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