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立足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张湾潘台小学张艳琴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科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怎样在科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设疑激趣学贵有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巧妙设疑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运用判断、分析、综合、推理等多种形式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找出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揭示规律,获得结论,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主导作用,选择能开发、启迪学生思维能力,能引起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内容设计成疑点,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逐渐增加设计成终点的问题的难度,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形象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引导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有一个实践题:一个装满水的塑料杯,倒立放入水中,不从水中拿出杯子,怎样才能把杯子中的水走“赶”出去,让空气又占据杯子的空间。准备的材料是一根玻璃管,一个烧杯,一段橡胶管,让学生讨论利用这些材料,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常规的几种方法解决后,继续启发:“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同学们苦思冥想起来。猛然,一位同学站起来指着橡胶管说:“可先在塑料杯底戳一个小洞,然后把橡胶管插进去,接口处不要漏气,再向橡胶管吹气,这样可能会使空气占据杯子地空间。“边说边上实验台进行演示操作,果然成功了。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热情,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拓宽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做到灵活运用。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能根据单一的信息产生众多信息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的特点是没有一定的方向和范围。如果某一问题可能有许多解决方法,思维就可能以这个问题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自由扩散,有利于寻找更多的、更新的、更奇特的解决方法。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其广度和深度都将大大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那么如何让学生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散呢?我认为就是让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教《沉浮》一课时,问:谁能想办法把浮着的塑料瓶沉到水里。有的同学把瓶盖拧开,往瓶子里灌满水,有的往瓶子里装满沙子,还有的将石头。这些方法都能使塑料瓶沉到水里。当学生回答了用什么办法把塑料瓶沉到水里后,教师又问:谁能把沉下去的橡皮泥浮到水面上来?学生围绕“沉浮”这一中心问题,一边想办法一边实验,最后想出了众多的把沉着的物体浮上水面的办法。如:有的把橡皮泥放在水上浮着的塑料片上或木板上,有的把橡皮泥捏成小碗、小盒小船的样子……都能浮在水面上。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得到了发展。发散思维的方向是由一点向四周发散,而集中思维的方向则相反,它是四周向一点集中,集中思维是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中找出最佳方法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集中思维呢?一是让学生对知识归类,激发学生的集中思维;二是用选择最佳答案法激发学生的集中思维。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这样通过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有利于在实践、探索中进行创造。三、实践探索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产生于动作。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如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物体沉浮的规律后,要求学生实践自制“潜水艇”。有的学生找来两个装眼药水的玻璃瓶,用胶布把大口连接起来做成船体,再在两端小口各套上一段自行车的气门芯,一段插入水中,一段露出水面含在口里。想让它沉,就吸出瓶里的空气;想让它浮,则用口吹进气体,使水排出。在这处实践制作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当然,创新能力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和增长。所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经历“搞科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给学生创新学习方法的过程。四、激发创新学生通过充分的实践、探索,收集到丰富的、初级的、感性真实材料,还必须经过思维再加工,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然而学生的认识是比较混乱的,缺乏条理性,这时教师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对其思维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生对真实材料的分析与概括。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是难以自行探索的,也就无法体验探索的乐趣。如《弹力》一课,学生利用弹性材料做了大量的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