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6).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6).doc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6).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供中医学本科使用)Ⅰ前言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一门主课,也是临床其它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本课程是在学生修完中医各门基础课的基础上,阐述内科病证的证候、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及规律。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内科常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和处方用药及部分疑难、危重病症的治疗。本大纲适用于中医本科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七年制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1、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国家执业资质标准要求及章节之间相互关系),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2、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3、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62学时,理论与示教比值2∶1,即讲课108学时,示教54学时。Ⅱ正文上篇总论导言一、教学目的:明确学习内科理论的重要性及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二、教学要求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2、熟悉中医内科学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3、了解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及发展。三、教学内容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和学科性质和地位。2、中医内科学的起源和发展,突出代表人物和著作。3、内科疾病分类和命名及发病学特点。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纲要一、教学目的:学习内科病的辨证和治疗原则以及脏腑辨证、外感六淫辨证、内生五气病证、气血津液病证的辨治概要。二、教学要求1、掌握内科病辨证和治疗原则;脏腑辨证和证型纲要。2、熟悉外感六淫辨证的一般规律;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气血津液病证辨治规律。三、教学内容1、内科病的辨证,治疗原则,脏腑辨证和证型纲要。2、六淫治病特点和辨证论治要点。3、内生五气病症的辨治特证。4、气血津液病证一般规律。5、不同辨治方法间的相互联系。感冒一、教学目的:学习感冒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和类证鉴别、辨证论治及预防调护。二、教学要求1、掌握感冒的病因病机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风寒、风热、暑湿三个常见证型的临床表现及证治方药。2、熟悉气虚感冒、阴虚感冒的主症、治法和方药;熟悉感冒与时行感冒及风温病早期的鉴别。3、了解感冒属外感疾病,明确临床主要特征;明确感冒与西医病名的关系;了解感冒的预防。三、教学内容1、感冒的特证,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痛、身痛为主症,并明确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2、感冒病因病机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病理重点为卫表不和。3、感冒的诊断要点,与某些温病早期的区别。4、本病的治疗大法为解表达邪及感冒常见三证的症状特点、治法和首选方剂。5、治疗虚体感冒的辩证方法。虚体感冒宜扶正达邪,强调气虚、阴虚等症候的鉴别及治法。6、感冒的治疗禁忌,以及并发症的处理要点。感冒的预防。咳嗽一、教学目的:学习咳嗽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和类证鉴别、辨证论治及预防调护。二、教学要求1、掌握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脏腑功能,祛邪止咳或补虚扶正;掌握常见各类咳嗽的辨证论治及加减变化。2、熟悉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因;熟悉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机及转化。3、了解咳嗽的一般概念;了解咳嗽的诊查要点;了解咳嗽与西医病名的关系;了解咳嗽的预防与转归。三、教学内容1、咳嗽的概念,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2、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燥热的不同,内伤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为多。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他脏器有关。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3、咳嗽的诊断要点,提示相关辨病知识。4、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5、咳嗽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宣肺法,三拗汤、止嗽散加减。风热犯肺证,用疏风清热肃肺法,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法,桑杏汤加减;若属凉燥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用健脾燥湿化痰法,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热化痰肃肺法,清金化痰汤加减。肝火犯肺证,用平肝清肺降火法,用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肺阴亏耗证,用滋阴润肺法,沙参麦冬汤加减。6、咳嗽治脾、治肝、治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