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压力的调试方法.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教师心理压力的调试方法.doc

教师心理压力的调试方法.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令人振奋,给人向上的力量,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反之,过度的工作压力,即不愉快的压力,则给人带来苦恼,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失调反应,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焦虑。要对付、处理“压力症”,就有必要掌握一些心理策略和科学方法。首先重要的是,遇上“压力”时,要仔细区分一下,是“长期压力”还是“短期压力”,是“突发性、急性压力”,还是“缓慢性、进展性压力”,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一般说来,解除“压力”,大致可分为以下两大方法:一是治本。即把产生压力的原因加以消除,因此亦叫“预防”。要治本,先要分析教师工作压力产生的主要来源:1.教师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观的冲突。教师的角色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而不断改变。在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更是扮演着微妙的角色。如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是知识的传授者,要求教师知识博大精深,无所不知;将教师看成纪律的维护者,希望教师严明公正;将教师看作家长的代理人,又要求教师工作耐心细致,对学生关心体贴,等等。2.自我期望值过大,追求“完美”。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把“完美”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这种追求“完美”之心态容易忽略自身条件的限制,如个性、能力、机遇等。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目标不能实现,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对自己自怪、自责,对他人怀有敌视、对立情绪。3.教师评价体系的因素。怎样评价教师,教师能否能接受评价的方式,对教师心理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工作若得到积极的评价,便会以饱满的情绪、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作;反之,教师若对评价结果不满,担心由于人为的偏差,使自己在评价中受到误解、不信任,则会产生心理负担,增加工作压力。最后,形成教师工作压力的因素还有:学生不良的行为、人际关系、工作负荷、专业发展前景等。二是治标。寻找“疏导口”,将体内积蓄的“压力”有效地“疏导”出去,使之不危及身心健康,因此也叫做“排泄”疗法(净化疗法)。以下笔者推荐几种解除“压力”的心理策略和方法。1.在纸上写出您在家庭、职业、社会生活中的压力及其原因,每一条“压力”,请思考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必要时与专家协商。2.给亲朋好友写信,将您的压力、烦恼一吐为快。3.在人际关系中,要保持意思的明确交流。少批评,多提议。不要说:“你不可以这样干。”而要说:“你是不是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干。”4.勇于决断。错误的决断比不决断、犹豫不决要好。决断错误,可以修正。不决断,迟迟犹豫不决,导致“压力”增大,有损身体健康。5.全局着眼,不拘泥于局部琐碎的小事。每一件小事、细节之处过分担心,长此以往,将被“压力”压垮。6.不要过分拘泥于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有意义、有经验的失败”要比“简单的成功”获益更大。7.运用幽默、微笑和呼吸放松等多种方法保护大脑神经健康和调节心理压力。例如:①换位思考认同法:正确认知压力,灵活调整自己的心态。例如,当你遇到认为不公平的生活事件或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以及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时能换位思考。②推移时间遗忘法:有时时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积极忘记过去的、眼前的不愉快,随时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不要让痛苦的过去牵制住你的未来。③顺其自然自我解脱法:学会自我放松,在适当的情况下想说便说(找自己信得过的人),想休息便休息(劳逸结合),想娱乐便娱乐(自我发泄)……实在不想做事时可暂时放下,不追求十全十美(追求卓越并非追求完美)。④注重过程淡化功利法:建立合理的、客观的自我期望值。例如,对待学历、职称、职务,乃至人生,都应注重努力的过程而淡化结果。需注意两点:一是你的奋斗目标要合理;二是有时做事可往最坏处想,向最好处努力。⑤众人面前理智法:在众人面前最好多观察、思考,少盲目表现自己。人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当自己在众人面前盲目表现之后,却后悔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损自己的形象而忧心忡忡。⑥更新环境自我调节法:在压力太大、心情不佳时变换一下环境。例如室外观景、室内养花、美好事物的想象、恐怖事件的回避(耳不听、眼不见、心不烦)。⑦健全人格法: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常言道: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而健康的心理又是高尚品德的必备基础。我们一方面呼吁社会教育体制能进入有效的良性循环,使我们从“事务型”教师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也要勇敢面对现实的工作压力和身心负担,不逃避现实生活,积极主动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摆脱各种困扰自己的心理障碍,走出精神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