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别母》教案《别母》教案范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别母》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二首古诗,并熟练地背诵。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二首古诗的大概意思,3、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重点诗句的情味,感受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4、在图文对照和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提升阅读古诗文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正确诵读理解二首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你的妈妈爱你吗?妈妈为你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指名交流)2、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爱时时记刻刻都萦绕在我们的周围,这就是母爱,母爱是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母爱是一餐可口的饭菜,母爱是一件御寒的毛衣,母爱是一句温暖的叮咛,带着这份感恩的心,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继续学习古诗三首,(板书)首先学习一首赞美母亲的古诗《游子吟》。(板书,生齐读课题)3、什么样的人被称为游子?在本诗中是指谁?二、初读古诗1、请大家自读一读古诗,看谁能将诗句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美。(出示古诗,自由读)2、指名读古诗,之后生再齐读。3、读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些什么感受?4、那你们知道孟郊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吗?(师简介诗人并)朗读诗文,意境交融1、请大家看,在这首诗里,有一句诗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后来还一直被人们吟诵的千古名句,是哪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这里的“寸草”是什么意思?“三春晖”是指什么?(2)知道这句诗表达的是什么语气吗?(反问的语气)(3)诗人用反问的语气想表达什么意思?(生叙述)可他为什么不直接说我们报答不了这份亲情,却用了一个“谁言”这种反问的形式呢?(4)生自由读诗句,再指名读2、为什么儿子不能报答母亲的恩情呢?请大家读读前四行诗,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这几句诗,你一定能找到答案的。(课件出示插图和古诗)(预设:抓住“密密缝”,体会浓浓爱。)(1)为什么儿子不能报答母亲的恩情呢?(预设:作者进京赶考前的晚上,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给儿子缝织衣服。)(2)你是从哪里得到这种感受的?是的,插图是文字的再现,书上的插图再现了哪句诗?(“临行密密缝”)(3)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意恐迟迟归”)(4)的确,在古代吴越民间,有这样一个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缝织衣服,缝得越密,儿子就回来得越早,缝得越稀,儿子就回来得越迟。所以母亲“密密缝”,是因为“意恐迟迟归”。(5)母亲把这份愿望缝进了衣服里,现在,我们就把这份祝福融在诗句里,读出来好吗?(指名读)(6)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么?(指名说)(7)由此可知,母亲在“游子衣”里,除了缝进密密的针线,还缝进了什么?请把母亲的担忧、祝福、牵挂和所有的爱,都缝进游子衣里,一起读读前四行诗。(指导朗读)(8)可以说,一件游子衣,一片慈母心!你说,这样的深厚的恩情能够报答得了吗?所以,作者发出感慨——(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延伸意境,升华情感。1、现在,如果你就是孟郊,你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原因让你觉得无法报答母亲?(生畅所欲言)2、指名说诗意。四、学习第二首诗《别母》1、刚才我们发自心地感受了孟郊的《游子吟》,正可谓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子永远是母亲心中最深最重的牵挂,现在再让我们走进第二首诗《别母》(课件出示)(板书)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把诗句读通顺,读出诗的韵律美。3、指两名读古诗。4、同学们,透过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指名说)5、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请带着你体会到的意境,来给大家读一读?(生读第一句诗)6、“夜欲分”指什么?当时的环境又是什么样呢?(下着细雨)这更让你有一种什么感受?(凄凉)来,谁来试着再读一读?(指名读,师相机表扬)7、这位母亲又是什么样的呢?(白发)母亲又在说什么?8、可是,儿子终归要远行的,此时,他也不忍离开自己的家,自己的白发母亲,于是他想到了——(生接读后两句诗)9、透过作者的想象,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10、是呀,天涯无边,漫漫旅程,归来的日子遥遥无期,而想念家中的白发老母,却只能在梦中相见了,此情此景,谁来用你深情地诵读,让我们来感受一番呢?(指2名读后两句诗,再齐读)五、体会诗境,悟诗情1、刚才,我们从《游子吟》中,读出儿子临行前,母亲“密密缝”的画面,又从《别母》中,读出了儿子临行天涯,母亲雨夜不眠的画面。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进入了读诗的第一重境界,那就是读出了诗中之画。(板书:诗中之画)2、孩子们,当“临行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