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治则治法八医学知识宣讲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防治原则是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的普遍原则。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共八法),是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总原则)的具体化。第一节防治原则一、养生与预防(摄生)一、养生与预防(摄生)(二)既病防变1、早期诊治: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早诊断,早治疗,防变化。2、先安未受邪之体:《难经七十七难》“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素问四气调神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二、治病求本(一)正治与反治逆者正治,从者反治1、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常用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一)正治与反治2、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法则。又称“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一)正治与反治2、反治(1)热因热用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一)正治与反治2、反治(2)寒因寒用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一)正治与反治2、反治(3)塞因塞用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血枯经闭。(一)正治与反治2、反治(4)通因通用用通利药治疗具有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二)标本缓急1急则治标2缓则治本3标本兼治(如“益气解表”,“表里双解”)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一)损其偏盛:适用于实证(二)补其偏衰:适用于虚证(一)损其偏盛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治法。如“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二)补其偏衰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补其不足”的治法。如用滋阴以制阳法,运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则,治疗阴虚阳亢的虚热证。用补阳以制阴法,运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则,治疗阳虚制阴所致的阴寒偏盛证。若阴阳两虚者,则应采用阴阳双补法。“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多用补虚的方法。祛邪: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多用泻实的方法。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基本治法(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具体治法:(一)汗法(解表法)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以开泄腠理、调和营卫、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法。适应症: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脉浮;水肿病腰以上肿、疮疡病初起、麻疹疹出未透兼有表证。(一)汗法(解表法)辛温发汗(解表)法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重、发热轻的表寒证。辛凉发汗(解表)法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燥,发热重恶寒轻的表热证。(一)汗法(解表法)滋阴发汗:适用于阴虚+外感助阳发汗:适用于阳虚+外感益气发汗:适用于气虚+外感养血发汗:适用于血虚+外感应用汗法的注意事项:1中病即止,不可过剂。以汗出邪去为度,太过则耗散津液,损伤正气。2表邪已解、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自汗、盗汗、吐泻、失血、热病后期津亏者不宜。如必须使用,应同时加入益气、助阳、养血、滋阴之药。3服发汗剂时应避风寒、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二)吐法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二)吐法吐法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应用吐法注意事项:1是急救方法,应慎用。2病势危重、老弱气衰、失血证、哮喘、幼儿、孕妇、产后气血虚弱者不宜应用3不宜反复使用。4催吐后宜进食软食(米粥),忌食辛辣刺激性饮食,忌酒。(三)下法(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结滞和积水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寒热燥湿内结于肠道,以及水液、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三)下法(泻下法)分类:寒下:适用于里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胃肠冷积、寒实结胸之大便不通。(三)下法(泻下法)分类:润下:适用于肠道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的大便不通证。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