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爸爸、妈妈》——《快乐汉语》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一、课型初级汉语综合课二、选用教材《快乐汉语》第一册第四课时《爸爸、妈妈》三、教学对象本课的教学对象主要是美国中小学生,无汉语基础。学生母语背景比较单一,较难的课堂用语可以使用英语作为中介语来辅助教学。四、教学内容1、生词:8个“这、那、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为补充单词)2、句子:“这是我爸爸/那是我妈妈/这是我/那不是我爸爸/这是你哥哥吗/他是英国人吗。”3、课文:《爸爸、妈妈》五、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1)通过词汇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生词中的家庭成员名称名词以及日常会话句型中的几个常用单词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率达到90%以上。2)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记忆课文的内容,用本课所学的语言点和词汇基本完整地复述出课文内容掌握问句句型“这是……吗?”“那是……吗?”以及回答句型“这/那是/不是……”,新语言点和词汇的正确使用率在90%以上。2、技能领域1)听:能够听懂较慢语速的对话体课文。2)说:学生能够复述和表演课文内容,语感自然流畅。3)读:学生学习完本课课文后,能够以正常语速朗读课文,声调语调基本准确,自然流畅。4)写:基本能够书写“这、那”两个汉字及拼音。3、情感领域学生有询问和描述家庭成员以及语言学习的愿望。4、学习策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体会合作学习的长处。六、教学重点和难点1、词汇家庭成员名称词汇的掌握。2、课文对家庭成员的简要询问及回答。七、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按照拼音—生词—课文—练习活动的顺序,循序渐进。2.从复习旧课的语言点入手,引出新课内容。3.运用直观手段,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4.设计互动形式的对话练习和课堂活动,充分展示学生主体性。八、教学时间全课共分两个学时,分为两讲,每讲一学时,约50分钟完成。九、教具多媒体设备,生词卡片,黑板十、教学步骤1、组织教学与学生互相问候寒暄,吸引学生注意力,宣布上课。2、复习旧课复习第一课、第二课和第三课的内容1)播放ppt,共三张ppt,分别为北京、上海、香港,教师与学生逐一打招呼,并用学过的句型进行简单操练。教师问:你好。学生回答:你好。教师问:你叫什么?学生回答:我叫……。教师问:你家在哪?学生回答:我家在美国。请学生问:你家在哪?教师回答:我家在北京教师问:他家在哪?学生答:他家在香港。(ppt上同时出现人物和地点)教师问:她家在哪?学生答:她家在上海。(ppt上同时出现人物和地点)教师让学生之间互相问答(可采用分组问答,计时问答的形式)。3、学习新课引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你家在哪?”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的家”,“看看你们的家里都有谁?”(需用英语)1)学习单词:学习单词:这、那,带领学生朗读,并解释意思。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展示照片或者图片)词语练习:A、单人读(教师随机挑选学生读单词)、分组读(将全班分为A、B两组,交叉朗读单词)B、计时读(全班分为A、B、C三个组,进行计时朗读,最快的一组获胜,并得到小奖品)2)学习课文:教师让全班同学都拿出上节课要求本节课带来的全家福照片或者自己画的图片。教师拿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一一讲授句子,用句型:“这是……”请同学之间使用本句型互相介绍,最后请几位学生到前面进行介绍。教师询问:“这是你爸爸吗?”请学生使用“这是……”和“这不是……”两个句型回答。请学生之间互相问答。教师询问远处的学生:“那是你妈妈吗?”请学生使用“那是……”和“那不是……”两个句型回答。教师随机提问,使用句型:“那是你哥哥吗?”“那是你姐姐吗?”“这是你弟弟吗?”“这是你吗?”“你爸爸是哪国人?”等,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回答。让同学之间交换照片和图片,分小组进行练习,方法同讲课时老师问学生的方法。4、课堂活动:将全班分为两组,把准备好的两组单词卡片分发给两组学生,教师说单词或者句子,让学生听到后举起手中的卡片,对的或快的得到加分。例:教师可按照“爸爸—我爸爸—这是我爸爸—他—你爸爸—他是你爸爸吗”这样的顺序进行。十一、归纳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教师再次展示卡片和PPT,并简要提问同学,请同学们回顾全课学习内容。并对课文的语言点和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句型:这是……/那是……布置作业:每个学生用“你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是哪国人?”这一句型询问十个人,并做记录,下节课将录音或者视频文件展示给其他学生看。十二、教学后记、教学心得、教学思路(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