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页共NUMPAGES47页第PAGE\*MERGEFORMAT47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47页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一、发展现状二、环境分析(一)优势条件(二)制约因素(三)发展机遇(四)严峻挑战三、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功能定位(四)发展目标四、空间布局(一)核心保护区(二)控制开发区(三)集约开发区五、强力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二)突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三)快速壮大现代服务业六、加快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一)建设综合交通体系(二)提高水利保障标准(三)完善城市基础功能(四)增加优化能源供给七、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加快推进生态建设(二)着力加强环境保护(三)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八、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三)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四)繁荣文化体育事业九、发展措施(一)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二)培育人才科技支撑(三)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四)努力扩大各项投入(五)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六)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十、规划实施和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加大宣传力度(三)强化跟踪督导附图:1.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滨州)区位图2.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滨州)开发区和重点园区图3.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滨州)干线公路规划图4.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滨州)铁路规划图5.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滨州)电源和电网规划图前言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独特。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三角洲开发日益受到各级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黄河三角洲视察,并对黄河三角洲开发做出重要指示。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滨州市是黄河三角洲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域,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对于滨州实施追赶超越战略,促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统筹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滨州,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鲁发〔2010〕9号),为进一步推进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指导滨州市今后一个时期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的范围包括山东省滨州市全境,现辖滨城区、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沾化县、博兴县、邹平县6县1区和滨州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海经济开发区,人口375万,陆地面积9600平方公里。本规划以2008年为基期,近期目标到2015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一、发展现状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濒临渤海湾。自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启动以来,滨州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立足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主战场这一定位,坚持把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作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和载体,着力培育符合高效生态要求的产业体系,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经济社会呈现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新世纪以来,全市上下解放思想,奋力赶超,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市地区总产值1239.06亿元,列全省第13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5.8%;人均生产总值33671元,比全省平均高588元,是2000年的4.4倍;地方财政收入70.4亿元,列全省第11位,是2000年的6.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5662元,列全省第13位,是2000年的2.3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产比例由2000年的22.84:48.14:29.02调整为9.9:58.95:31.15。按照生态、循环、优质、高效的要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358家,主营收入过100亿元企业达到6家,利税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1家。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660.5亿元、利润126.2亿元、利税210.9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10.6倍、10.0倍、9.2倍。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实现385.9亿元,年均增长16.65%,旅游、物流、金融、信息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兴起。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立足打造“碧水绿荫、生态园林型现代化城市”的目标,以“四环五海”工程建设为龙头,大力实施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不断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