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二、甘肃彩陶的文化特点及发展历史甘肃彩陶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中的明珠。在中国彩陶文化中,它具备独树一帜的特点:第一,时代最早。大约距今8000年前后,在现今渭河流域的大地湾诞生了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一批彩陶;第二,成就最高。马家窑文化将史前彩陶推至巅峰阶段:多种色彩的综合运用,器型、纹饰的完美结合,各类纹饰母题的异彩纷呈,制作的精湛工艺,谱写了中国彩陶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第三,延续时间最长。从距今约8000年到2000年左右,甘肃彩陶绵延了5000多年,是各地彩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新疆彩陶虽然结束得比甘肃晚,但开始得-tO_,晚,整体延续时间仍不如甘肃;第四,文化面貌最为复杂。在甘肃新石器、青铜时代的文化中,大部分考古学文化均含有彩陶,且风格多样各不相同。既有来自东方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来自西方中亚文化的因素,因此,甘肃彩陶固然有本土强势的传统,但也是东西南北文化交融的结晶。本课程将甘肃彩陶发展史大体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始期、繁荣期、鼎盛期、衰落期。这是整体发展史的分期,其实衰落期中的辛店文化,尤其是位于河西走廊中西部的四坝文化,其彩陶成就同样令人刮目相看。甘肃彩陶的发展并不是一路上扬、节节攀升的,而是呈现出波浪式的曲折历程。第一个上升期是仰韶文化,但在晚期开始衰落;第二个上升期为马家窑文化,半山期达到鼎盛;第三个上升期则是四坝文化,又创造出了一个短暂的辉煌期。其中第二个上升期成为甘肃彩陶的鼎盛期。从地域来看,第一个高峰发生在东部地区泾渭流域,第二个高峰来自中部(黄)河湟(水)流域,第三个高潮则发生于甘肃西部。如果从安特生1923年在甘肃首次发现彩陶算起.至今已经整整80年了,学术界对甘肃彩陶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在考古学领域,不仅确立了各支含有彩陶的史前文化,而且基本搞清了它们的分布区域、先后关系和文化特征,尤其是彩陶纹饰和形制的发展序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划分文化类型、分区分期的研究,以及其他综合性研究。当我们今天在陇原大地见到或偶遇一件彩陶、一块彩陶残片时,基本可以准确地判定它的文化性质,这要归功于考古学界80年来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在探索者行列中,既有逝去的前辈,也有更多的事业继承人,当然还包括那位有颇多争议的瑞典学者安特生。甘肃彩陶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对它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和配合。近年来,自然科学的介入使我们对彩绘颜料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从美术以及装饰角度进行的研究更为引人瞩目。但是.应当强调的是,彩陶的第一属性是远古人类的遗物,考古学探索是最基本的研究,其他学科必须在考古成果的基础上展开,如果脱离了这个基础,难免会引出错误的结论或倾向。近年来,在出版的一些关于甘肃彩陶的研究论著中,已经出现了某些置考古学时代基本分期与考古成果于不顾,随意想像任意发挥的错误观点,如所谓的“陶器时代”论点,等等。本课程试图将甘肃彩陶在考古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摘其重点介绍给学生,既阐述一些国内外的重大考古发现,也增添了不少文物珍品发现过程中的逸闻趣事;既侧重于彩陶的叙述,又将彩陶所属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房址、墓葬、经济状况、陶石骨器等,作了概括性的介绍,使学生对史前社会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纹饰叙述中,我们尽量客观地描述纹饰及其变化,为读者留下想像和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关于彩陶的研究价值,在各章节中均有所涉及,感觉较为分散。这是一个应该提请学生充分重视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对彩陶的研究如此重视?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因为彩陶图案美观,是艺术品嘛!是的,彩陶是先民们运用智慧和劳动创造出来的无比珍贵的史前艺术品,中国美术史的第一篇章理所当然地要从这个重要门类讲起。但是,不能据此认为彩陶仅仅具有艺术观赏价值,而忽略它在复原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研究价值。我们在赞叹它的艺术魅力时,更应该考虑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透过绚丽的图案去研究文化的意蕴,以及它所表现的人文精神。甘肃彩陶是史前先民创造历史、开拓西北的重要见证,记载着远古社会的丰富信息。在大地湾文化和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中,房址灶坑周围往往会出土较多的彩陶,它们多为盆、钵等饮食器具,说明最初的彩陶是人类生活中最常用、最重要的生活用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彩陶器类渐趋扩大,到了马家窑文化时期,主要的彩陶器类改变为大中型壶、罐、瓮等盛水器及盛储器,表明盛储水和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日益重要。在四坝文化中,彩陶多为小型带耳器,不见大型彩陶器,许多研究者指出这反映着经济生活的变化,小型带耳彩陶更适合于半农半牧的先民使用。自从彩陶问世以来,大多具有随葬品的功能,各支含彩陶的文化墓葬中都有彩陶出土,而且大多均为本文化中的精美之作。随葬彩陶的多寡,折射出了社会性质的剧烈变化。仰韶文化的众多墓葬中,随葬品大同小异,没有数量的显著差别。但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