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走进纽约》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及多种修辞手法。2.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立体感地描写方法。3.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物质文明的挑战下如何固守传统的问题。学生分析当代中学生生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相对发达的时代,对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社会竞争与生存压力有着不同程度的感受。纽约无疑集中了当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显著特点,是一座散发着无穷魅力的城市,异国的风情与文化对中学生有着足够的吸引力。但面对物质文明的挑战如何固守传统又要调整脚步是现阶段的中学生应该思考的的一个问题,也是本文内容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建议教师在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的赏析上。教学理念1.注意把整体感知与精读品析结合起来。2.注意把诵读与品味语言结合起来。3.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物质文明两面性的认识等作适当引导,不作为讨论的重点。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通过整体感知了解其描写角度,体会动静结合的特点。通过精读品析语言,体会叠词、叠句、排比、比喻、夸张等手法的作用。准备反映纽约丰富的物质文明和高节奏生活的幻灯。或让学生欣赏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片段。教学实施导入建议1.方法一:由欣赏纽约城市照片,观看影像资料导入。2.方法二:由对纽约的介绍导入。3.方法三:由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纽约建筑、人物导入。互动流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对纽约的了解、认识有多少呢?生: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生:纽约是世界著名金融、贸易中心,有着举世瞩目的华尔街,帝国大厦肯尼迪机场等知名建筑。师:不错。那么,一个生于黄土高坡,聆听着高亢粗放的信天游,走在高原纵横交错的沟沟壑壑的人,有一天置身于地球另一边,置身于美国的第一大城市——纽约的摩天大楼之中,看着这座商业帝国,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带着这种好奇,让我们“走进纽约”,走进刘成章感受到的纽约。二.整体感知1.检查课前预习,指导学生掌握并积累下列字词烙印伟岸喧嚣倏地超尘脱凡柳暗花明横空出世浸淫砭骨分道扬镳2.初读并感知1)自由交流自读感受师:现在文字障碍已经扫除,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完后,小组自由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生:我觉得纽约是一座充满勃勃生机的现代化城市。生:我体会到了纽约快节奏的生活,似乎还感受到了生活与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压力。生:文章语言很有特色,比如大量排比和比喻的使用使文章极富表现力。生:我从字里行间还感受到了作者对故土家园的眷恋与热爱。2)分析作者观察的角度,掌握其描写景物的不同方法师:同学们通过初读从内容、语言、情感上等各个方面整体感知了课文。接下来让我们再次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观察纽约的,找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生:“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是从下往上观看,用的是仰视。生:“俯首望去……”——是从高往低观看,所以是俯视。生:“环顾四周……”——是平行观察,是平视。师:作者分别从仰视、俯视、平视三个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这样安排有何作用呢?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展示这座现代化的城市。师:这样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地反映描写对象。除了多角度观察描写外,对景物还可以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还可以用动静结合的方法。课文使用了哪些方法呢?生:静态和动态的描写。师:不错,课文娴熟地使用了静态描写以及动态描写的方法,描绘了纽约的都市风光,读来使人目不暇接。课文中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哪些地方用了动态描写?试把相关的语句勾画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生:比如第一段描写高楼大厦的句子,“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也映照出朵朵白云”就是静态的描写。第二段写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上,“俯首望去……”的一段以及课文最后一段写纽约的夜景,“不知什么时候,暮色已从纽约的每个墙角每棵树后钻出,苍茫迷蒙,并逐渐浓重起来。”都是静态描写。生:静态描写,似乎是用在用画笔为读者描摩事物的外形,让我们看到客观事物真实的样子。师:就像这位同学所讲的,用静态描写不仅能勾勒出景物的轮廓,这样写还能够让读者比较清晰完整地了解客观景物的实况。我们再来找找动态描写的语句。生:第二段“万里长风如透明的长天巨龙,正以七八十里的时速掠过,龙爪和龙鳞碰着、撕扯着每个人的衣裳和头发,使每个人艘狼狈得如同龙的掌中玩物,无法站稳。”生:第四段“乘电梯耳膜受着强压,降落下来立即坠入喧嚣。……尽可以坐在街心岛上享受免费按摩。”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两个例句,闭上眼睛想象,把你的感受说出来。生:读到“长风万里……”的时候,我联想到了苏轼的“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段话化静为动,写出了风大楼高的特点。师:这位同学的联想的确非常丰富。将登上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寒气砭骨的感受与古人“高处不胜寒”的感受联系起来,体会非常深刻而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