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心理效应.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1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doc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今年,我有很长的一段空闲时间,闲暇之余,我拜读了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好书,他把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案例来介绍,阅读时能让我激活了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从而受到智慧的启迪。我原本觉得很“玄”的心理学知识,很容易就和自己的实际工作挂上了钩。一篇篇文章读下来,在学习到新的心理学知识的同时,常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表扬、奖励、批评和惩罚,是不是也常常事倍功半呢?读读这本书中的“禁果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扇贝效应”、“图形-背景现象”,就会知道增加学生的积极行为,减少学生的消极行为,原来竟有那么多的诀窍!比如一位老师巧妙地运用“禁果效应”(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达到教学目的。一次上新课的时候,他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一道难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连我都没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好几个学生立刻请求老师把题写在黑板上。老师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写了题,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半同学举起了手。当学生清晰地说出解题思路时,老师故意装出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看来这堂新课你们自己就能学会,有没有信心?”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有”!又比如很多老师都喜欢在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认为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题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起到好的效果,殊不知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表明:人接受任务、信息和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过量的作业,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而且还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时间一长,也许短期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但带给学生的什么呢?物理学中有一个现象----电流的热效应,当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会发热。而人的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种种方式反应出来,这就是心理效应。我相信,懂得心理学的老师越多,“兢兢业业”培养学生厌学的老师就越少;懂得心理学的老师越多,反复不断说教又毫无效果的老师就越少。毕竟,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老师如果掌握了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正确地引导他们,老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作为在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我们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心理反应后,能成功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巨大潜能,不断鼓励,一定可以让他们的才华得到尽情的发挥。书中,刘儒德教授用到了泰戈尔的一句话:“神的巨大权威是在柔和的微风里,而不在狂风暴雨中。”这让我想起我倡导的一句话“今天,你对学生微笑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