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品多篇)概述: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能够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2、能够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确定a,b,c的值。二、(重)难点预见重点:知道什么叫做一元二次方程,能够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难点:能够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确定a,b,c的值。三、学法指导结合教材和预习学案,先独立思考,遇到困难小对子之间进行帮扶,完成学习任务。四、教学过程开场白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什么形式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方程怎么解答呢?它又能解决哪些问题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节课,同学们肯定有很多新的收获。1、忆一忆在前面我们曾经学习了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元指的是什么含义?一次呢?你能猜想什么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吗?学法指导:本节课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先让学生回忆一元一次方程。学习四边形可以让学生回忆三角形,学习四边形的边、角、顶点,可以让学生回忆三角形的边、角、顶点,则可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2、想一想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只列出方程,不进行解答:(1)一个矩形的`长比宽多2cm,矩形的面积是15cm,求这个矩形的长和宽。(2)两个连续正整数的平方和是313,求这两个正整数。(3)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都是整数,它的斜边长为13cm,两条直角边的差为7cm,求两条直角边的长。预习困难预见:(1)学生在列方程时没有搞清楚“平方和”与“和的平方”的区别,以至于把方程列错了。(2)学生在解答第(3)题时,设未知数时忘记带单位。(3)还有的同学没有注意只列方程,以至于学生列出方程后尝试着解方程,导致耽误了一些时间。改进措施: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失误及时引导;小组内互查,辩论,质疑。3、议一议请同学们将上面的方程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整理:(1)使方程的右边为0(2)方程的左边按x的降幂排列。我们会得到:①②③你能发现上面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在定义中着重强调了几点?哪几点?如果给你一个方程,让你判定它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你关键看哪几方面?学法指导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让同学们剖析定义,总结判定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4、试一试下面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吗?为什么?①ax-x+2=0;②-x+x=0;③x=1;④-2x+1=0;⑤x+y-1=0;⑥2x+3=2-x;⑦y-4y=0方法提升:由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可知,只有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①整式方程;②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方程才是一元二次方程,否则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的方程都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口诀生成:判断一元二次方程并不难,三个条件要找全:一元,二次,整式判,正确答案就出现。5、学一学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ax+bx+c=0(a,b,c为常数,a≠0)的形式,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bx,c分别称为这个方程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a,b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你能指出下列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吗?请你用a,b,c表示出来。2021年八年级下册最新湘教版数学教案篇二教学目的1、使学生熟练地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等腰三角形内角的角度。2、熟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2、通过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总结代数法求几何角度,线段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简洁的逻辑推理。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叙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它是怎么得到的?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也可以简称“等边对等角”。把等腰三角形对折,折叠两部分是互相重合的,即AB与AC重合,点B与点C重合,线段BD与CD也重合,所以∠B=∠C。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由于AD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所以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ADB=∠ADC=90°,AD又为底边上的高,因此“三线合一”。2、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4,则其周长为多少?二、新课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角形三边都相等。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呢?1、请同学们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提出猜想。2、你能否用已知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到你的猜想是正确的?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得到∠A=∠B=C,又由∠A+∠B+∠C=180°,从而推出∠A=∠B=∠C=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