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后期书本知识回顾(苏教版).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9M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三后期书本知识回顾(苏教版).doc

高三后期书本知识回顾(苏教版).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1届高三数学教材探源掘宝高三数学备课组于2011年青年节/NUMPAGES171.集合“考试说明”考查要求如下:1.集合及其表示A;2.子集B;3.交集、并集、补集A.1.(1P9,4B)若,,,,则,.2.(1P17,6)已知集合A=,B=,若AB,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3.(1P17,8)若,则.2.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考试说明”考查要求如下:4.函数的概念B;5.函数的基本性质B;6.指数与对数B;7.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B;8.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B;9.幂函数A;10.函数与方程A;11.函数模型及其应用B.1.(1P25,6B;P94,18;)(1)函数,①若,则其值域为,②若其值域为,则其定义域为.2.(1P29,6B)若方程的仅有一个根,则的取值范围为.3.(1P32,7)已知函数则.4.(1P33,13B)已知函数,其定义域为,值域为[1,4],则的最小值为.6.(1P43,4B;P94,28)(1)奇函数在上是单调减函数,且,则的取值范围为;(2)定义在上的偶函数在区间上是单调增函数,若,则的取值范围为.7.(1P43,6T)若,使得,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8.(1P43,7T)若函数在区间上是单调增函数,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9.(1P55,10)已知函数是上的奇函数,且时,,则函数的表达式为.10.(1P48,5)若,则.11.(1P55,3B;P63,5;P69,4B)(1)不等式的解集为;(2);(3)的解集为.12.(1P80,3)方程的解在,则.13.(1P88,1;P94,28)(1)若函数的图象与轴只有一个公共点,则的值为;(2)若关于的方程的两个实根,满足,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14.定义在上的函数满足条件:对于任意的,,.求证:是奇函数.3.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考试说明”考查要求如下:12.三角函数的概念B;1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B;14.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诱导公式B;15.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B;16.函数的图象与性质A;17.两角和(差)的正弦、余弦及正切C;18.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及正切B.1.(4P6,2;P10,12)已知与240°角的终边相同,则是第象限角,为第象限角.2.(4P9,10)已知扇形的半径为10cm,圆心角为60度,则扇形的面积为.3.(4P23,16)已知角的终边经过点,则.4.(4P16,2)已知,则.5.(4P21,4;P23,15)(1)已知,且,则.(2)已知,则.6.(4P22,8B;P23,18B)(1)已知,则,;(2),则,.7.(4P23,19)(1)若,则角和的关系是;(2)若,则角和的关系是.8.(4P37,1;P45,11B)(1)若函数的单调减区间为;(2)不等式的的解集为.9.(4P97,5;P101,2;P108,5)化简:(1);(2).10.(4P104,5)若,则.11.(4P104,6)在锐角三角形ABC中,,,则.12.(4P109,10)如图,将矩形的纸片的右下角折起,使得该角的顶点落在矩形的左边上,那么折痕的长度取决于角的大小,则用表示的函数表达式为.13.在△中,若,则角.14.(4P115,11)已知则的值为.15.(4P115,12)已知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16.(4P115,13)函数,,则函数的最大值为;最小正周期为.4.解三角形“考试说明”考查要求如下:19.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应用B.1.(5P7,2B)在三角形中,(1),,,则边;(2),,,则角.2.(5P10,2;P11,5/7;P15,5;P24,6)在△中(1)若,则△为三角形;(2)已知,则△为三角形;(3)在△中,,,,,则△为三角形;(4)已知,则为三角形;(5)已知,,则△为三角形.3.(5P10,5/8;P16,6)在△中(1)是的角平分线,证明:;(2)是边上的中线,求证:.ACBO4.(5P19,4)如图所示,半圆O的直径为2,A为直线延长线上的一点,OA=2,B为半圆上的任意一点,以AB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ABC.问:点B在什么位置时,四边形OACB面积最大?5.(5P24,7)已知为定角,,分别在的两边上,为定长,当满足条件时,△的面积最大.5.平面向量“考试说明”考查要求如下:20.平面向量的概念B;21.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及数乘运算B;22.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B;2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C;24.平面向量的平行与垂直B;25.平面向量的应用A.1.(4P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