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主要知识点总结doc.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23KB 金币:1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九年级主要知识点总结doc.doc

九年级主要知识点总结doc.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职高(2)班总结快乐学语文,轻松拿高分1九年级主要知识点总结1〃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òng,不读zhōng。2〃烂忠厚:过分忠厚。3〃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4〃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5〃权变:随机应变。6〃见外:当作外人看待。7〃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8〃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9〃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10〃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职高(2)班总结快乐学语文,轻松拿高分2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学生概括、归纳,做?课堂练习?7;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答案不必强求一律。11〃人物和主题思想。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12〃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