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多样化一个转身的距离(案例黄石市龚家巷小学余谆(附6).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给多样化一个转身的距离(案例黄石市龚家巷小学余谆(附6).doc

给多样化一个转身的距离(案例黄石市龚家巷小学余谆(附6).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给“多样化”一个转身的距离——北师大四年级下册文具店黄石市龚家巷小学余谆【主题阐述】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因此教材在计算教学中很多时候会在旁边加一句话:“还有什么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发散思维,想出多样化的方法计算,同时在多样化的计算中,体会哪一种方法好。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导致小学生对科学的方法的误解:一种认为只要是我喜欢的方法就行了,不管方法科不科学,所以往往一节课下来,还是用当初自己想出的算法去算,不管好不好;一种是“多多益善”,所以有时学生为了让老师关注他,绞尽脑汁去想很多种方法,想别人不一样的方法,甚至老师在归纳时,他突然举手:“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不让他说打消他的积极性,让他说最优的方法已经出来了,他的方法显然不优化;还有一种是教材提供的最优化的方法——“我怎么觉得没有我的方法简单啊?这往往导致了我们的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缺失。那怎样在做到算法“多样化”的前提下让学生构建“算法的优化”呢?这是困扰我们很多一线教师,也困扰着我的一个长期的问题。在教学北师大版四下《文具店》在小数乘整数中,教材是通过创设文具店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买4块橡皮多少元”展开讨论。教材分别呈现了“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和借助直观模型”三种方法得到结果。学生列出算式“0.2×4”后,探索“0.2×4”等于多少。我原本以为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在这节课的方法上应该没有悬念,只要“转化”一下就行了。不想当学生的思维放开后,教学的“芳草”在“暗香中流动”。【课堂写真】生1:4块橡皮多少钱?我就用“0.2+0.2+0.2+0.2=0.8(元)”。生2:我是把0.2看成2,2×4=8,因此0.2×4=0.8(元)。(由于学生还没学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学生的这一方法无疑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来解决的,而且是小数乘法的重要计算方法,但为了让所有学生理解这一转化的思想和算理,与他们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建立联系,我进行了追问)师:0.2元看成2来计算,就回到我们原来的整数乘法计算了。这种用原来的知识解决现在问题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不过0.2元看成2什么才能保证大小不变呢?生3:我知道了,把0.2元看成2角,2×4=8(角),8角=0.8元,因此0.2×4=0.8(元)。师:现在大家能理解了吗?(生都很高兴理解到了老师大力赞扬的这一方法,这时又一学生举手了)生4:老师,我是画出来的。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0.2是2份,4个0.2就是8份,也就是0.8了。(本来到这里我们的预期教学目标都达到了,教师应该归纳小结了,但还有一个学生不依不饶,仍然举着那小手)生5:我是这样想的:把0.2分成整数部分0和小数部分2,2×4=8,8在原来的十分位,0×4=0,0在整数部分,合起来就是0.8元。看来学生的思维是被点燃了,我也没想到学生会用分解成两部分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这种计算方法的算理,我追问:你能说说0.2中0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吗?生5:0表示0元,2表示2角。师:看来你对小数真是懂得很多啊!分成两部分再分别相乘也是很好的方法。那大家比较一下看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这时学生的思维已充分调动,而且由于题目的数据不是很大,凸显不出小数乘法转换成整数乘法的“优势”,这时学生都只会欣赏自己的那种方法。课堂显得比较杂。因此我没按预设的“优化方法后练习0.3×3和0.4×2”,临时调整教学如下。师:那如果计算0.01×50你会算吗?把你的方法与同桌的同学交流看谁的更简便?(学生思考后交流方法)师:谁来汇报你们交流的结果?生6:我原来是用小数加法的方法做的,但这个题要加50次,太麻烦了,所以我们觉得“把0.01元看成1分,1×50=50分,也就是0.50元”比较简便。生7:我们原来是画图来做的,但这题0.01要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再画50份,比较麻烦。所以也同意把小数变成整数的那种方法。生8:我还是把小数分成两部分来计算的,把0.01分成整数部分0和小数部分1,1×50=50,积的小数部分就是50,0×50=0,积的整数部分就是0,合起来就是0.50。(看来这题数字的特殊性确实没让学生“优化”出来)师:那大家再计算3.5×7吧?这时在计算后学生都赞同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是很简便的方法了。【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有2个意外。第一个是“生5”的那种思路是我在预设中没有想到的,而且这种方法看起来很简便、实用。整数部分的结果当积的整数部分,小数部分的结果当积的小数部分。多方便啊!多容易理解啊!第二个意外是“数据小了”使优化的算法凸显不了优势。所以我在当时比较难以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