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在文化情境中感知、理解、创造——以........《砖石上的雕刻》教学为例小学美术/陈思思【主题阐述】摘要2011新版美术课标在课程性质上做了重要调整,除了坚持对美术“人文性”的定性外,还增加了“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的限定语,比旧版课标更加突出了美术的本体性。同时,新课标在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再次强调了“关注文化与生活”。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1.新课标首次突出了“感知、理解、创造”对美术的重要性:美术课程需要在视觉指向上注重学生从感受到理解再到创作的递进过程。2.新课标再次强调了文化与美术课程的密切关系:文化情境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美术作品;美术作品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背后的文化与生活。【案例描述与评析】关键词当前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1.2.3.实施文化情境教学的意义(调用、补充【拓展思考】一)123实施文化情境教学的策略(整合下面内容和补充【拓展思考】二)结合文化情境,引导感知(观点阐述+案例描述+提升分析,并且分点阐述,案例长,分步分层阐述,最好能有3--5级标题)观点阐述:【拓展思考】二实录1-A:《砖石上的雕刻》导入环节A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历史悠久的朋友,它在我国古代建筑的屋檐上常常出现,(展示瓦当图片)它的名字叫瓦当。你见过这位朋友吗?生:(少数几位举手,大部分摇头表示没见过)。师:见过的同学给大家描述一下它的样子吧!生:圆圆的,上面有一些图案。师:是怎样的图案呢?生:八卦的符号/龙的图案/好像是古代繁体的字……(部分学生露出迷茫的表情)师:你认为图案是画上去的吗?生:不是。师:那你觉得它是如何做上去的?生:可能是雕刻上去的。师:没错。古人为了保护房屋木质结构不受风雨损坏制作了瓦片,并把屋檐最前面的一片瓦制作成了圆形或半圆形的挡片,它就是瓦当。瓦当上有很多精美的雕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砖石上的雕刻。(揭题)(学生们似懂非懂)实录1-B:《砖石上的雕刻》导入环节B师:同学们见过我国传统的古建筑吗?生:见过!(较为兴奋)师:哪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生:(积极举手)故宫/颐和园/长城/苏州园林/灵隐寺……师:(提前准备好一个精美的盒子,里面放着一片瓦当)同学们见过的传统建筑真不少,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宝贝,它是我国古代房屋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件,我想请一位代表先上来看看,谁愿意?生:(踊跃举手,老师选择一位上来观察)师:你认识它吗?生:好像见过,但不知道叫什么。师:你给大家描述一下它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它是什么?生:圆圆扁扁的,中间有一个龙的图案。(学生们议论纷纷,没有猜出)师:你能给大家一些提示吗?生:我在古建筑的屋檐上看到过它!(学生们再次尝试,仍旧没有猜出)师:看来中国的古建筑离我们真的有点遥远了!生:(笑)师:让我们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将瓦当展示给同学们看)这个厚实的圆片是用泥巴烧制而成的,被称为瓦当或滴水檐,它小小一片,却是我国传统建筑屋檐上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屏幕同步展示瓦当、中国古代建筑屋檐的照片)(图1、图2)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屋檐上做瓦当,它能起到什么作用呢?生:给房子遮挡风雨/美观好看……师:大家知道我们古代的房屋的结构一般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啊?生:木头!师:如果木头的屋梁裸露在外面,遇上风雪会怎样呢?生:潮湿/烂掉/塌掉……师:所以,智慧的古人用泥巴制作的瓦片,用火高温烧制让它们具备了防水性,能够抵挡雨雪,并用在屋檐的最前端制作成一片圆形或半圆形的挡片,也就是瓦当,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生:(恍然大悟)师:(走到学生中,让大家摸一摸瓦当)瓦当上的龙摸起来什么感受?生:凹凸不平/有点粗糙/好像是刻出来的/应该是粘上去的吧……师:在平面上做出凹凸效果的雕刻称为浮雕,在一定厚度的圆形泥片进行浮雕则成为了瓦当,大家想不想亲手做一个瓦当?生:想!(迫不及待)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门独特的造型艺术!(揭题)图1瓦当实物图2中国古代建筑屋檐【评析】任何美术作品不可避免地受到到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灿若繁星,但是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新生代的学生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了解非常欠缺。没有见识,何来感知?在新课标中,感知是观察视觉形象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