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反思发展中国家有不少国际级别的富翁,但很少见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因为私营企业的成长极其困难。它需要特殊的温室环境。盲目追加投资、资源掠夺性开发等行为,都会带来经济数字的增长,但不会带来现代化。我们的发展前景并非是已经确定了的,而是取决于进一步改革决心的大小。1.评价经济现代化的标准这些年我们过多地追求经济数字的增长,其实经济数字尽管重要,却不能说明经济现代化的水平。中东一些石油国家的人均产值很高,但那里并没有经济现代化的发生。盲目追加投资、掠夺性开发资源等行为,都会带来经济数字的增长,但不会带来现代化。现代化是包含器物、制度、观念等方面进步的综合过程。人们一般习惯于把这三者分开,把经济现代化看作器物的增加。其实,即便是经济现代化,器物的增长也不是根本的,更加重要的是制度和观念的变化。就制度而言,要建立起产权明晰的规范市场经济;就观念而言,要树立权利意识、契约意识、法律意识等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观念。制度和观念的变化好像说不清,因为每个国家都可以夸耀自己的制度和文化。其实不是这样。因为制度和观念要产生一个结晶即“企业组织”,而企业组织既可观察又可量化统计。现代化理论的结构功能学派以及经济学的制度学派都把企业组织强调到最突出的位置,把它的发展程度作为衡量经济现代化的标志,而把器物和数字的增加仅仅看作是结果。他们所说的企业组织是指私营企业。私营企业的发展在逻辑上要经历个体企业—私有小企业—私有中型企业—私有大企业(包括家族大企业和股份制大企业)这样一个台阶。这个台阶标志出不同的发展程度。如果尚处在个体企业或小企业阶段,那么经济现代化就是初步的。如果出现了私营大企业群体,那么经济现代化就进入高级阶段。当然,还需要看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多少。私营企业的比重越大,经济现代化的程度就越高。私营企业的角色和重要性作为一种理性知识早已深深地渗透进美国的政治文化中。历届美国总统都把“企业家”作为国家信心的根据而挂在嘴边,连小布什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的电视讲话中也这样说:“我们不怕,我们有企业家!”私营企业的重要性也得到世界历史的反复证明。原苏联曾经风光一时,却突然地崩溃了,因为它没有企业家(私营组织),80多年间没有发生经济现代化;日本在二战中几乎把所有的经济基础打光,但却在短短十多年就迅速恢复,因为它有企业家(私营组织),有经济现代化。这样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说明,把私营企业组织作为评判标准,我们就能更准确地预测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2.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通常估计的大我国大陆地区的私营企业通常被称为“中小企业”,但从规模、技术、管理、适应性等方面看还远不能与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相比。多数私营企业目前还处在粗糙的个体企业和家庭小企业阶段。同时,私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很低。改革开放后,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指导下,私营企业从无到有并不断壮大。根据工商联2011年7月公布的数字,目前民营经济占我国GDP总量“已超过50%”。这同改革初期相比的确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同经济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这个数字就低得可怜了。就全国看,制造业领域的数字要高一些,超过了70%。但是制造业领域外资较多,凡是有较高技术的企业背后都是外国公司的背影。如果去掉外资成分,制造领域的私营企业的比重也同样是很低的。占产值总量“已超过50%”是什么概念呢?与韩国比较一下我们就清楚了。韩国在1945年后国有资产占总资产的90%以上,这些都是没收的日本殖民者的财产。韩国在1950年代初搞了私有化,搞得迅速彻底,连几家大银行也私有化了,从此到1980年代国有企业占产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到8%之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向“东亚四小龙”主要学习了出口导向、引进外资、扩大投入等政策,但在制度层面上却学习得不够。从工业化整体水平及人均指标看,我们现在大致相当于韩国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的水平。如果比较私营企业的发展阶段,那么我们目前也就是韩国1960年代初期的水平。企业组织的差距是经济现代化的深层差距,是制度和观念的差距。这种差距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力量是强大的。多年来,从ZF到社会各界都为一些现实问题所困扰,诸如居民收入增加缓慢甚至停滞、两极分化、城乡差距大、技术创新力低、内需不足等等,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技术”,一是“民生”。为什么总是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根源就在于私营企业成长缓慢。试想,国有企业效率低,而私有企业又没有成长起来,靠什么来实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