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认知心理学.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七章 认知心理学.doc

第七章认知心理学.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七章认知心理学本章重点1.认知心理学的产生背景2.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思想渊源与历史背景一、认知心理学的开始20世纪40、50年代,美国的行为主义如日中天,然而就在这一时期,已开始酝酿认知革命的思想,1967年奈瑟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这一新思潮的形成。在此之前,更多心理学家认为1956年在认知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中作用明显,因为这一年“美国心理学界发表了一系列以信息加工观点为基础的心理学学术研究成果”(梁宁建,2003,p.13)。首先是乔治·米勒(GeorgeArmitageMiller,1920-)的研究;他在1956年发表了一篇题为《神奇的7±2:我们加工信息的容量限制》(Miller,1956)。这篇论文使记忆研究重新回到心理学中,而且显示出如何将信息论的概念应用到人类信息加工的表述当中。其次是杰罗姆·布鲁纳(JeromeS.Bruner,1915-)倡导的“知觉的新观察运动”(NewLookMovementinPerception)研究;布鲁纳及其同事认为知觉者在知觉中起着积极作用,而不是一名被动的感觉资料的记录者,知觉者的人格和社会背景对知觉者的所见所闻有很大的影响。再次,是斯蒂文森(S.S.Stevens)于1956年发表的心理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显示了人对刺激的知觉量与物理刺激强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1956年,对认知心理学的发生来说,最具影响力的三个方面的研究是:费斯廷格(LeonFestinger,1919~1989)的认知失调理论、西蒙(H.A.Simon)和纽厄尔(A.Newell)的人工智能逻辑理论的程序、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乔姆斯基(NoamChomsky,1928-)在1956年开始发表他的系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语言描述的三模型》(Chomsky,1956)。乔姆斯基提出的短语结构文法能够产生所有可被“图灵机”(TuringMachine)识别的语言,可被图灵机识别的语言就是能使图灵机停机的字串。随后乔姆斯基在1957年发表了他的代表性著作《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转换-生成语法不是仅仅描写人的语言行为,而是要研究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强调要对人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乔姆斯基本人开始就看到了转换-生成语法对认知科学的意义,主张把语言学的研究和神经科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共同为探索人脑的奥秘作出贡献。这些研究都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人脑的内部,但人脑内部是如何工作的呢?图灵明确提出了“图灵机”模型,而1956年西蒙和纽厄尔“逻辑理论机”(简称为LTM)的成功为后来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准备的语言和框架。西蒙和纽厄尔认为“逻辑理论机”不仅是计算机智力的有力证明,也是人类认知本质的证明,其系统的关键特征是将复杂任务分解成子目标,信息加工被表征为一系列的程序指令,而且启发式也用于辅助决策(Newell&Simon,1956)。直到196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奈瑟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这不仅是第一本冠名为《认知心理学》的教材,而且它建立了一个新学科的内容范围,它在信息加工理论框架下,对前人在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其突出的贡献就是发展了诸如运用反应时等间接测量方法来揭示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在奈瑟尔出版了他的著作之后,《认知心理学》杂志和《认知科学》杂志分别从1970年和1977年开始出版发行。不管是否可以说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的起点,但至今心理学家都承认,1967年奈瑟尔的《认知心理学》却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形成的标志。布鲁纳认为,人类是由于具有归类的能力,才不被周围环境的复杂性所压垮。举例来说,当我们看到前面一位留着披肩发穿着花格衣服的人时,我们所得到的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多,我们可以推断这人是位女子,她有两只手、两条腿等等。然而,我们不可能直接知觉到这些。所以,我们必须超越所给的信息。我们先决定这是一位女子,然后根据女子这一类别,作出推断。布鲁纳认为:人们同周围世界的所有相互作用都涉及对与现有类别有关的刺激输入进行分类。如果刺激输入与人们已有的类别全然无关,那么,它们是很难被加工的。换言之,人们不大可能知觉全新的刺激输入。费斯汀格认为,假如两个认知要素是相关的且是相互独立的,我们可由一个要素导出另一个要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认知要素就是失调关系。例如一个人有这样两种认知:“抽烟能导致肺癌”,“我抽烟”,这个人就会体验到认知失调。因为由“抽烟能导致肺癌”可以推出“我不应该抽烟”的结论。认知失调的方式有两种,最简单的方式是逻辑上的不一致。如果说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那么如果见到某只乌鸦是白色的,则个体的认识就会产生不一致,失调就会随之产生。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或者同一个体的两种行为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