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早教学设计早教学设计(通用11篇)早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学习过程:激发兴趣,谈论“早”1、教师板书:早2、设问:想到什么?3、揭示课题,齐读4、设问:最想了解什么?5、教师归纳小结:为什么要用“早”做课题?“早”有什么来历?含义是什么?二、初读课文,了解“早”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可以问问同桌,还不能解决的准备提问。2、指名读文,相机正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3、汇报自己读懂的地方,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4、汇报自己在读文过程不懂的地方。5、师生通过读文、讨论等方式共同解决。三、选读课文,感悟“早”1、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2、指名读学生自己选定的小节,感情朗读汇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一般都是选择第五节和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四、精读课文,品悟“早”1、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2、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3、品评两种“早”的异同。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等。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4、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a、学生汇报第五节的内容:a、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b、课文写的梅花美吗?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c、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d、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己的心里吗?e、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b、学生汇报第六节:a、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b、说说自己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c、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d、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e、交流、讨论。f、师生经过交流、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一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形容鲁迅的品德高尚;二借梅花的开花早说明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时时走在时间的前面,奋斗了一生。五、联系实际,深化“早”1、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2、“东风第一枝”指的是什么?3、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六、图文对照,联系“早”1、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闻到清香——了解清香来源——梅花的特点——想到书桌上“早”——要珍惜时间,学做梅花2、图文对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3、自由练说,指名说。4、试对教室练说。七、总结课文,升华“早”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八、板书设计早梅花早精神}以花喻人鲁迅早精神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早教学设计篇2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鲁迅”这个名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鲁迅的课文。2、板书课题:13早,生齐读课题。3、质疑: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为什么用“早”作课题?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带着上述问题自读课文。要求:标出节次,划出生字词以及认为难读的地方。2、自学生字新词。3、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解决。4、快速阅读课文,回答: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三、指导分段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按照游览“三味书屋”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3、班级交流。四、指导朗读1、提出难读之处。2、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读。3、指名读。五、指导写字1、仔细观察字型以及间架结构。2、提出难写的字。3、师指导书写。4、生临写。六、布置作业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练习写生字。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根据文中介绍,了解“三味书屋”的陈设,并能口述。2、体会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教学目标:一、导入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访问“三味书屋”。二、精读指导1、总体感受。自由朗读课文,回答:课文为什么用“早”作课题?2、第一部分(1)指名读,质疑:从这节中你知道了什么?(2)齐读本节。3、第二部分(1)过渡:“三味书屋”到底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特别之处?(2)自读2—4节,想一想:每节都告诉了我们什么?第2节①自由朗读,你知道了什么?②一进门就闻到了一股清香,当时,作者心里是怎样想的?过渡:是呀,这是哪儿散发的香气,不是桂花,又不是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