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质量管理常用七大手法1、排列法将质量改进项目从最重要到最次要进行排列而采用的一种简单的图示技术。2、层别法把收集来的原始数据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加以分类整理,以便进行比较分析的一种方法。3、因果分析图能简明、准确表示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而识别和发现问题的原因和改进方向4、检查表它是用来系统地收集资料(数字与非数字)、确认事实并对资料进行粗略整理和分析的图表。5、散布图①用来发现和确认两组数据之间的关系并确定两组相关数据之间预期的关系。②通过确定两组数据、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寻找问题的可能原因。6、控制图区分过程中的异常波动和正常波动,并判断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7、直方图将数据按其顺序分成若干间隔相等的组,以组距为底边,以落入各组的频数为高的若干长方形排列的图。1、排列图简介:排列图又称巴雷特图(巴氏图)或主次分析图(港台地区称为柏拉图),图形由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若干直方形和一条曲线组成。它的作用一是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问题),二是识别质量改善的机会。2、排列图的画法:⑴收集一定期间的数据,例如:不合格品数,不良率等统计数字。⑵把这些数据根据原因、部位、工序、人员等情况分清层次,一般把数据按原因分层,计算各类项目的件数,即频数。⑶横坐标表示影响质量的各种原因,按影响大小,即频数的大小,依次用直方形表示来。直方形的高度表示这个因素影响的大小。此图形是由几个直方形相连,由左向右递降的。当层项目多时,把几个数据小的项目归在“其它”类放在最后。⑷左方的纵坐标尺度是频数,右方纵坐标的尺度是频率。频率就是各类项目频数在全部数据中所占的百分比(概率),刻度都从零开始,频数标度以统计总数(N)为终点,从终点做横坐标的平行线,与频率的纵坐标轴相交,交点为频率的标度终点,即100%见图所示。此图右边100%的位置与左边轴的频数N相对应。⑸将直方形端点的累计数(即各项频率累加起来的数)连成折线,此折线是一条由左向右上升的折线,即巴雷特曲线。⑹在排列图左空白处注明:产品名称、工序、采集数据的日期、生产日期、统计总数(N)和绘制者。⑺排列图示例:下表为焊接缺陷统计表,据此表绘制出焊接缺陷排列图(见图2)3、排列图的分析方法:采用ABC分析方法,通常按累计百分数把因素分成三类(见图1排列图示例):A类:0~80%,是累计百分数为80%的因素,A类是主要因素。B类:80~90%,是次要因素。C类:90~100%,是一般因素。抓住主要因素,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就能使状态改观。以上是分类基本原则,在实际情况中应灵活运用。4、画排列图的注意事项:⑴纵坐标的高度与横坐标的宽度之比为(1.5~2):1为好;⑵横坐标上的分类项目不要太多,以4~6项为原则;⑶对于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可进一步分层,画出几个不同的排列图,加以分析,以便得到更多的情况。⑷主要因素不能过多,一般找出1~2项主要因素,最多三项。如发现所有因素都差不多,有必要考虑重新确定分层原则,再进行分层。也可以考虑改变计量单位,以便更好的反映“关键的少数”,如将按“件数”计算变成按“损失金额”计算。⑸不太主要的项目很多时,可以把最次要的几个项目合并为“其他”项,排列在柱形条最右边。⑹收集数据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以1~3个月为好。时间太长,情况变化较大,不易分析及采取措施,时间短,只能说明一时的情况,代表性则差。⑺视具体情况,首先解决紧迫问题。⑻在采取措施后,为验证其效果还要重新画出排列图,以进行比较。三、层别法4、分层步骤:⑴收集数据或意见。⑵将收集到的数据或意见根据目的不同先择分层标志。⑶分层。⑷按层归类。⑸画分层归类图表。分层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统计方法,常与其他统计方法结合起来应用,如分层直方图法、分层排列图法、分层控制图法、分层散布图法、分层因果图和分层检查表等。5、图示:下图(图18)是某公司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作进一步分层后画出的分层排列图。图18质量原因分层排列图四、因果图4、因果分析图类型⑴结果分解型(图15)其特点是沿着“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结果”这一主题,进行层层解剖。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对问题进行了原因追究,可以系统地掌握纵向之间的因果关系;其缺点是,容易忽视某些平行问题或横向之间的关系。⑵工序分类型工序分类型的作法是,首先按工艺流程把各工序作为影响产品质量的平行的主次原因找出来,然后把各工序中影响工序质量的原因查出来,再填写在相应的工序中,其法优点是,简单易生;其缺点是,相同的因素会出现在不同的工序中。而且也难于表现数个原因交织在一起的情况,反映不了因素间的交互使用。⑶原因罗列型这种方法是允许参与分析人员无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