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谭家乡镇卫生院重性精神病培训1986年全国第二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和1990年卫生部、民政部联合召开的全国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经验交流会,促进了城乡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进一步发展,精神卫生服务从精神病院,扩展到综合性医院、基层卫生机构乃至学校、工厂和社会。大多数医学院校建立了精神医学教研室、教学基地。医学心理学已列入教学计划。部分院校开设了精神卫生、行为医学或精神医学专业,国家组织了包括精神残疾在内的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一批科研项目获得部或省市级嘉奖。中华神经精神科学会分设了儿童、司法、老年学组和《分类和诊断标准》工作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分设了医学心理、心理治疗和特殊群体心理卫生专题委员会。各学术团体和各地的学术活动相当活跃。同世界卫生组织及世界各国的学术交往和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精神卫生工作的发展,不仅保证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于社会的安定,家庭幸福,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精神卫生工作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人口众多,精神疾病患病率高,但专业人员和设施均远不能适应任务的需要。全国各地的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农村,特别是老根据地、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还得不到必要的精神卫生服务。如HYPERLINK"http://xz.110.com"西藏自治区尚无精神病院,全国尚有16个省、自治区没有公安机关管理的安康医院。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精神卫生事业面临着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变革中,由于社会发展加速,生活节奏快,竞争机制介入,价值观念和家庭结构改变等,造成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的因素不断增加。“七五”期间的调查表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心理适应障碍相当普遍,酒和药物依赖问题增加;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老年痴呆等老年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心身疾病的患病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根据我国精神卫生的现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提出“八五”期间精神卫生工作发展计划要点。指导思想根据我国“卫生事业第八个五年计划及2000年规划设想”和“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九十年代总体规划和精神卫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为保障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要着重提高人们对精神卫生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尤其是要加强卫生、民政、公安、教育和中残联等有关部门的协作,争取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精神卫生事业。逐步扩大精神卫生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研究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又确有成效的精神卫生技术,使更多的人通过精神卫生服务而受益。预防和医疗一、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精神卫生协调组织精神卫生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在政府的领导下,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才能做好。一些地方的经验表明,凡建立了协调组织且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地区,精神卫生工作便开展顺利,发展迅速。“八五”期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应建立由地方政府牵头,有卫生、民政、公安、残疾人联合会及其他有关部门参加的精神卫生协调组或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政策,制订规划,提出措施,组织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做好工作。没有建立协调组织的地方,要在政府领导下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二、加强精神卫生机构建设“八五”期间机构建设的目标是:争取全国平均每千人有0.10张精神科病床。城市可略高一些,一般城市不超过每千人0.3张。对于精神科病床已超过每千人口0.3张的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不再审批新建的精神卫生机构,也应从严掌握原有精神卫生机构内病床的增加。目前公安机关还没有建立安康医院的省、自治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造条件尽快建立。“八五”期间,争取将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精神病人的收容量从现在的4.1‰提高到8‰。要逐步改变精神卫生设施分布不合理的状况。重点发展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的精神卫生服务设施,使之不低于0.05张/千人的水平。要提高现有精神卫生机构的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制定精神病院分级标准,逐步推行等级评审制。按各机构承担的临床、社区、教学和研究的任务和质量,以及人员技术水平和设施,定期审核、评定等级。逐步做到机构等级和收费标准挂钩。要重点加强省级精神卫生机构(如无,由省卫生厅指定一所),使之成为省内精神卫生的预防、医疗、教学、科研和康复医疗等工作的指导中心,协助卫生行政和其他部门制订规划,收集和统计资料,并承担质量监控等任务。要分期分批举办精神卫生管理人员培训班,提高管理水平。精神病院应改变封闭管理方式,实现半开放或部分全开放管理。改善住院环境,丰富住院生活内容,积极开展院内康复医疗工作。三、大力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