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七年级历史下册检测题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填入答题卡的表格中。)1、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长安B、洛阳C、涿郡D、余杭2、隋朝政权的基础是()A、北齐B、东魏C、西魏D、北周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盛况?()A.唐高祖统治时期B.唐太宗统治时期C.武则天统治时期D.唐玄宗统治前期4、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A、契丹萧太后B、慈禧太后C、武则天D、吕后5、唐朝长安城内繁华的商业区叫做()A、坊B、市C、瓦肆D、勾栏6、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下列事件中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的是()A、隋文帝时利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B、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C、武则天时开始进行武举考试D、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7、“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首诗反映了()A、唐太宗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许多贤才为他所用,一直到头发花白B、贞观年间,进士科录取率极低,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考中C、唐太宗将诗词作为考试内容,许多考生为作诗熬白了头发D、唐太宗设立武举考试,许多英雄为此奋斗终生8、唐朝初年,下列名称中还未出现的是()A、回鹘B、匈奴C、吐蕃D、突厥9、唐太宗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的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是()A、北庭都护府B、西域都护府C、安西都护府D、新疆行省10、今天的印度半岛在唐朝时被称为()A、波斯B、大食C、大秦D、天竺11、下列是对鉴真和玄奘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A、他们都是唐朝僧人B、他们都在对外交往中作出了重大贡献C、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都是为了向所到国家传播佛学D、他们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12、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下列诗句中,哪一句出自“诗圣”之手()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13、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的诗人是()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王安石14、一位生活在元朝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A.去江南贩运棉布B.经运河到杭州游览C.读《马可•波罗行纪》,了解意大利商人经商的情况D.购买景德镇真花瓷器15、我们要加大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力度,这是因为()A、里面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壁画和大量佛经、文书B、里面有大量的碑刻书法C、它的建筑具有独创风格D、大部分洞窟是南北朝时期开凿的,年代久远16、建立辽国的是()A、元昊B、完颜阿骨打C、铁木真D、耶律阿保机17、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类似于()A、西周与东周B、西汉与东汉C、西晋与东晋D、东魏与西魏18、宋朝粮食产量居首位的是()A、小麦B、玉米C、高粱D、水稻19、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A、北宋B、南宋C、元朝D、明朝20、宋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等习俗有较大变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人们服饰自由,各取所好B、农村百姓住房较简陋,贵族官僚宅第则相当宏丽C、食物已相当丰富,东京的夏季甚至有冷饮D、由于缺马,人们出行多用牛车21、“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是清朝乾隆帝称赞承德避暑山庄围墙外寺庙的诗句,它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22、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了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施复夫妇住在苏州盛泽镇,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靠缫丝织绸过日子。他们织出的绸缎光彩润泽,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不到十年,施复夫妇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雇人织绸,成了大机户。问:①说明当时出现了何种生产关系的萌芽?②为什么这种生产关系没有在中国发展开来?23、“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清乾隆帝致英国乔治三世的信函问:①此话反映出乾隆皇帝怎样的思想?②清朝统治者为此采取了怎样的对策?造成什么样的严重后果?③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24、.追根溯源: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你填写以下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证明上述论断:三国时期:隋朝:元朝:清朝:25、从古至今,我国成功的民族政策、良好的对外关系令许多国家称道,重视和认真处理民族关系事关国家治安、社会进步和民族兴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崆峒五原亦无事,北庭数有关中使。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唐•杜甫《近闻》材料二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南宋•岳飞《满江红》(1)材料一、二分别描述的是什么事件或现象?它们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