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1.ppt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5.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1.ppt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1.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节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排泄:是指机体将体内物质代谢的终产物、多余的物质以及进入机体内环境的异物,经一定的排泄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二、肾脏的主要功能(一)泌尿功能1.排泄:水分、无机盐、有机物和异物等。2.调节水和渗透压平衡3.调节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二)内分泌功能1.肾素2.促红细胞生成素3.羟化的维生素D3是机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也是维持和调节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器官。三、尿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一)尿量正常:1000~2000ml/d左右,平均1500ml;多尿:>2500ml/d长期、持续;少尿:100ml~500ml/d;无尿:<100ml/d。(二)尿的理化特性比重一般介于1.015~1.025之间。渗透压:50~1200mOsm/血浆300mOsm尿的浓缩:高渗尿(高于血浆渗透压)尿的稀释:低渗尿(低于血浆渗透压)pH值:5.0~7.0/血浆7.35~7.45(三)尿的化学成分含水约95%~97%,固体物只占3%~5%。第一节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一、肾脏的功能结构特点(一)肾单位两类肾单位和肾血管的示意图肾小球和球旁器结构示意图1.球旁细胞球旁细胞为入球小动脉中层的肌上皮样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肾素。该细胞受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肾素分泌。同时是一种较为敏感的牵张感受器,能感受血管容量和压力的变化。当肾小球入球小动脉血压降低时,可促使球旁细胞分泌肾素。2.致密斑是一种化学感受器,当小管液中Na+浓度下降、小管液流量减少时,致密斑将感受的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使球旁细胞的肾素分泌增加。(一)肾脏血液供应特点1.血液供应丰富但分布不匀肾脏血管2.血液流经两次小动脉和两套毛细血管网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滤过压较高,有利于肾小球滤过。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胶体渗透压高,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二)肾血流量的调节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自身调节2.神经和体液调节(应急)①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兴奋→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②体液调节NE、E、VAP、AngⅡ分泌↑→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在紧急情况下,全身血液将重新分配。尿生成的三个环节: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肾小囊微穿刺抽取液体分析发现,除蛋白质外,所含的成分及其浓度与血浆基本一致,而且渗透压和pH值也与血浆近似。原尿=血浆的超滤液。*滤过率与滤过分数(一)滤过率(GFR)概念: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成人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也就是每分钟生成原尿125ml,由此推算每天生成原尿为180L。(二)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滤过分数。可用下式表示:滤过分数=滤过率/肾血浆流量已知滤过率为125ml/min,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n,则滤过分数为:滤过率/肾血浆流量=125/660×100%=19%入球端有效滤过压=6.0–(2.67+1.33)=2.0kPa(15mmHg)>0有滤液生成二、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上皮细胞所组成。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有大量的圆形小孔,称为窗孔,直径为50~100nm。2.基膜层:厚约300nm,是由水合凝胶所构成的微纤维网,其上有4~8nm的多角形网孔。3.肾小囊上皮细胞层:足突之间的裂隙称为裂孔,裂孔上有一层滤过裂孔膜,膜上有直径4~14nm的孔。电学屏障作用:肾小球滤过膜的各层表面都覆盖有带负电荷的唾液蛋白层,能阻止带负电荷的较大分子通过,该现象称电学屏障作用。滤过屏障——滤过膜1.机械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的半径不同,通透性不同:带正电荷的溶质易通过;中性溶质次之;负电荷溶质难以通过。肾炎时带负电荷的唾液蛋白减少或消失,血浆蛋白滤出,出现蛋白尿。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二)有效滤过压的改变(三)肾小球血浆流量的改变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