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大学教育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测试试题与答案.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6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国开大学教育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测试试题与答案.pdf

国开大学教育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测试试题与答案.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国开大学教育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测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7题)1.婴儿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机能性反应,即哭泣、微笑等信号行为与依附、要求拥抱等趋近行为。这时的婴儿所处的依恋发展阶段是(A)。A.前依恋期B.依恋关系的建立期C.依恋关系的明确期D.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2.当儿童不能坚持做一件事情时,提示他告诉自己:我是一个有耐性的孩子,一定能把这件事情做完。这种方法是(C)。A.转移注意力B.积极鼓励C.自我暗示D.言语指导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效果的内部评价的常用方法是(B)。A.指标体系法B.行动反思法C.社会测量法D.配对比较法4.幼儿的攻击行为是以人为指向的,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这属于(A)。A.敌意性攻击B.工具性攻击C.愤怒的反应性攻击D.非愤怒的主动性攻击5.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教育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B)。A.与常识教育相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大大扩展了教育内容B.思想品德是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包含了思想品德教育,所以,可以以儿童社会性的教育代替品德教育C.和生活教育不同的是,社会教育强调对幼儿生活的引领,而不是幼儿生活的简单适应D.相对于人文教育,社会教育有更多的内涵与内容,人文教育侧重精神层面的陶冶,而社会教育还需要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社会技能的训练6.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主要用于了解幼儿的动机态度、自我认识、道德认识等方面的发展的方法是(A)。A.访谈法B.问卷法C.观察法D.社会测量法7.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作出补充和调整,在维护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这体现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是(C)。A.情感支持B.一致性C.正面教育D.实践性二、是非判断题(共15题)8.幼儿容易发脾气,老是去抢别人的玩具,这是行为不足的表现。[答案]错9.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作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答案]对10.个体的自言自语及言语的内容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答案]对11.儿童的共情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答案]错12.互助行为只是偶尔出现在幼儿的社会行为之中。[答案]错13.电视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答案]对14.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答案]对1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可以与学前儿童已有的经验无关。[答案]错16.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为基础进行教育内容的组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主要策略。[答案]错17.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是指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答案]对18.随机性和无意性是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之一。[答案]对19.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只能做指导者,不应直接参与到角色活动中。[答案]错20.在美术活动中通过合作绘画有效提高儿童相互协作的能力,通过歌曲让儿童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这种活动安排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整合性原则。[答案]对21.观察法适用于活动对象较多、活动相对分散、需要收集的材料比较宽泛的活动。[答案]错22.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相关后果法。[答案]错三、简答题(共3题)23.教师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实现的?答:(1)及时恰当的强化方式;(2)儿童对教师的模仿和认同;(3)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24.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答:(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25.简述制定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应注意的主要问题。答:(1)根据幼儿的具体行为问题的表现类型、性质,选择与此相匹配的指导方法。(2)依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3)考虑幼儿家庭教养状况,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4)要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