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书是育人的艺术读书是作文的根本桑哲――黄玉峰黄玉峰,1947年生,1967年毕业于上海教育学院,先后在上海市松江县天马中学、松江县少年体校、松江二中任教,并曾在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二年。1986年至今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任教。黄玉峰先生系我国资深教育专家,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学组负责人),上海语文学会理事(中学组负责人)。他参加高考命题、参与高考阅卷多年,曾为作文组组长。编著有《新语文写作》《怎样写好高考作文》《阿爸教作文》《阿爸教做人》《阿爸教现代科技》《阿爸教读书》《育人之道》《六朝山水诗派》《东方情商》《高考复习战略丛书》等。参加编写的图书有:《新语文读本》《教师人文读本》《说话的技巧》等。发表了《还我朗朗读书声》《语文教学中的“背诵”“记忆”问题再认识》《论夏丏尊的小品文写作》等论文。作为长期耕耘在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黄玉峰先生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他是以“文人”的姿态而不是以“语文教师”的姿态介入到语文教学中的,因此有人称他为语文教学的“叛逆”、一个“特立独行者”。黄玉峰先生还曾经是上海教育电视台《诗情画意》总策划、总撰稿,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近年来,黄玉峰老师对李白和杜甫等中国古代诗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观点和新看法,在上海电视台等媒体作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李白与杜甫》《苏东坡》等节目。桑哲(以下简称桑):黄老师,请您谈一下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您对新课标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关于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讨论是如何评价的?黄玉峰(以下简称黄):首先,我们应该看到,新课标是多年来一些教育界的同行努力研究,特别是经过了1997年语文教学反思后,大家针对提出的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在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很多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新课标的施行,对于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比较过去应该是一大进步。但是,新课标毕竟还处于实验阶段,我们不能把它看得很完美,不能把它作为教学活动的唯一衡量标准。我是一线教师,更注重实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把一篇文章讲清楚,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果没有抓住字词句,没有抓住篇章结构,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语文的工具性不能丢掉。当然,如果只讲解一些语文知识,忽视了其中的人文内涵以及它对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等产生的作用,那么语文也就没有生命力了。过去人们曾经把语文完全当成一门工具课,对人文的关照很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强调语文的人文性特征当然是必要的。后来我们意识到,只是强调人文性,不注重它的工具性,还是有欠缺的。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观点可以避免走极端。桑:教材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工具,您认为什么样的语文教材才算是好教材?黄:一套好的语文教材首先选文要好。过去由于编教材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在选文方面还不是很大气,或者说覆盖面还不是很广,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一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选得较少。另外,有些文章,学生不太喜欢,甚至通过老师的鉴赏指导以后依然不很喜欢,像这样的文章就不必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对教材中哪些内容应该教,哪些应该忽略,要有自己的取舍原则。总体而言,现在的语文教材选文比过去好了一些,但很多选文还是可以斟酌的。以前,语文教材的编排以知识点为中心,后来又以文体为标准,现在又出现了主题式的编排方式。一些教师把这种主题单元上成了讲道理、讲主题思想的政治课。这种编排究竟好不好,是一个有待实践检验的问题。桑:您是怎样理解语文教学中感悟和训练之间的关系的?对新课标中存在的淡化语法教学的观点,您是如何看待的?您认为语文教学中是否应该减少文言文的分量?黄:我觉得无论学生还是教师,读书重要,做人更重要。通过读书来学做人,是我们认识“感悟和训练”之间关系的前提。感悟,实际上有几种方式,一种是在应用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方面的感悟,这和语文训练应该是直接联系的;还有一种是对人生的感悟,自己立志做什么样的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以及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这个过程,是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去努力完成的。有意识地把“感悟和训练”与“阅读和写作”等教学环节相联系,使学生能够在这方面有所提高,需要经过很好地设计。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法教学应该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谓淡化,不是舍弃,因为语法可以当作学习语文的“拐杖”,可以帮我们理顺一些语言应用问题。我认为要以实用为原则,没有必要对中学生系统地讲解语法,有些语法概念和语法细则更没有必要去详细探究。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分量没必要减少,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可以适量增加。我国古代的宝贵文化遗产经过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它以文言文的形式进入我们的视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