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君子之风学习教案.ppt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论语君子之风学习教案.ppt

论语君子之风学习教案.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古之欲明明(míngmíng)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大学》《君子(jūnzǐ)之风》《君子(jūnzǐ)之风》《君子(jūnzǐ)之风》《君子(jūnzǐ)之风》《君子(jūnzǐ)之风》《君子(jūnzǐ)之风》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君子(jūnzǐ)之风》【读解】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shēngdòng)而又深刻。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评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知者达于事理(shìlǐ)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朱熹:南怀瑾认为这句应该这样读:“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乐,水。’知者的快乐(kuàilè),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yǐwéi)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必须(bìxū)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弘”,就是要有宽广的胸襟,宏大的气度,目光远大而包容一切。一是要“毅”,就是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拔的毅力,果敢的决断,目光犀利而处事利索。有了这两个条件再持之以恒,死而后已,或许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而称为君子了。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sìbùjíshé)。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12•8)(12.8)本章叙述子贡矫正棘成子的偏见,阐明文采和本质,形式与内容同样(tóngyàng)重要。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12.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wénzhìbīnbīn),然后君子”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shǒuduàn)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君子(jūnzǐ)之风》(1)志:追求(名作动)(2)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zìjǐ)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3)依:依据。子曰:“君子(jūnz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jūnzǐ)哉!(15•18)子曰:“志士仁人(zhìshìrénrén),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9)文天祥临刑时衣带诏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érjīnérhòu),庶几无愧。”——(《宋史·文天祥传》)子曰:“君子(jūnz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Rújiā)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4.16)「评析」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zhìxiàng)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勉励学生要专心致志求道,不为世俗所累。子曰:“鄙夫(bǐf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17•15)清梁章钜《论语集注旁证》说:“志于道德,圣贤之徒也。志于功名,豪杰之士也。志于富贵,即鄙夫也。圣贤非不事功名也,可为则为,不可(bùkě)为则不为,不害于道德也。豪杰非恶富贵也,视功名为重,则富贵为轻也。鄙夫则富贵而外,他无所志,故其得失之患至于如此也。”颜回亦称颜渊,字子渊。他一生大半时间跟随孔子生活和学习,极深地理解并履践了孔子的思想学说,以谦虚敏学、德行出众而著称,被后人(hòurén)推居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尊为儒家的“复圣”。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bēnbō)的。而其乐之所在,便是对道义的坚守。不符合(fúhé)道的富贵荣华,坚决不予接受,对待这些东西,如看待天上的浮云一般,无足轻重。清·刘宝楠说:“发愤忘食者,谓好学不厌,乃忘食也。乐以忘忧者,谓乐道不忧贫也。不知老之将至者,言忘身之老,自强不息(zìqiángbùxī)也。”——(《论语正义·述而第七》)子曰:“君子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