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教案锦集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登鹳雀楼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教学重点:朗读背诵。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画纸,彩笔主要板书计划16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看)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想)更上一层楼。作业设计、安排课内读读背背,抄写,描笔顺等。课外背诵古诗。第一教时任务:读通课文。策略:借助课件展开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三作业1抄写古诗。2朗读课文。第二教时任务:阅读感悟。策略:借助光盘展开教学。流程:一复习读读生字新词。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自由读。3指名读。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三总结全文,拓展廷伸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3师小结。四作业1背诵古诗。2阅读补充读物上的古诗。登鹳雀楼教案篇2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谈话。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2.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guàn。3.解题。“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这首古诗我们早就会背了,但现在我们放在课文中进行学习,大家觉得现在的要求是什么?(要会背,而且要有感情地背诵;要了解它的意思;要会写)二、初读课文1.幻灯出示课文内容。2.由于学生已经能背诵,所以直接出示不带拼音的课文,指名读。三、理解诗句3.学习一、二两行。(1)指名读一、二两行。(2)理解意思。①出示课文挂图。设置情境:一天黄昏,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黄昏的太阳的?课文中称黄昏的太阳叫什么?这轮黄昏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协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2.学习三、四两行。(1)谈话。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2)指名读三、四两行。(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3.练说全诗的意思。(1)自由练说。(2)指名试说。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自由读。3.指名读。4.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