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科技文献检索学习笔记环境工程一班夏莉201030720405告别大一,这学期我们已经是一个大二的学生,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同时我们也迎来了一门新的课程——《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一门指导我们如何搜集和有效地利用文献资料,以及论文的写作。这门课不同于以往的任何课程,看上去似乎没什么用处,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那事实真得是这样的吗?其实,一开始我觉得这门课并没有什么学习的必要,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只要上网搜索就可以得到许多的资料,不是很简单吗?有必要专门设一门课来学习吗,这岂不是浪费大家的时间?带着种种疑问,开始了踏上这条学习之路。一上课,老师没有忙着给我们上课,而是讲出了我们心中的疑惑,为什么学校要专门开设这样的一门课,它真的没有用处吗?当然不是,非但如此,这门课还是非常有用的,也许能够让你一生受益。正因为我们生活在信息如此发达,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更要学会如何快速、有效地搜集和利用对我们有用的资料,前人留下的资料是宝贵的,我们是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的更远,走的更长久,同时可以避免重复研究与重复报道,免除了许多的无用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对于我们今后从事科研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以后我们科研和写论文的时候也就不会一筹莫展了。一开始我们从文献信息基本知识学起,了解了文献以及其相关的概念,之后又学习了分类,其中着重讲了按出版类型划分,分为:图书、期刊、报纸、会议文献、研究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标准文献、政府出版物、产品资料、短期出版物、档案文献。老师分别给我们介绍了他们对应的特点便于我们区分,而这些也是我们以后将经常接触的。对于文献的检索,我们主要是掌握两方面的资源:一个就是我们的图书馆,这那里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资料,而且那些观点多是专家学者的判断,比较客观,因此,掌握图书馆的资源对于我们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一个就是互联网资源,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但要真正的运用的话,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判断,Internet也是我们搜集资料的重要来源,而且非常的快捷。这也是我们本学期的学习目标。这学期,我们主要的学习上网检索,这也是我们最常用到的。以往我们检索,主要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通过关键字来检索,可是很多时候我们都难以得到我们所需资料,很多的资料都是没用的,甚至是毫无关系的,这些都是我们所困扰的,特别是关于学术性的文献,使用这些搜索引擎都难以得到我们预想的结果。因此,我们往往是使用学术搜索引擎以及学术搜索数据库来搜索我们所需要的文献。老师先是教我们如何检索中文文献,首先选择要检索的领域或课题,然后可以通过我们学校的图书馆的网站进入中国期刊网,选择对应的数据库,进入检索页面之后就可以开始检索了,检索的手段有:主题、篇名、关键字、摘要、作者、期刊名、参考文献、作者单位等等,同时我们在检索时还可以设定出版的时间,还要使用模糊检索还是精确检索。刚开是看到时,脑子里一片混乱,根本就搞不清楚这些到底有什么区别,只能一个个的去看,去比较,经过不断的尝试才能慢慢地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而当我们得到一篇论文时,我们还要看这篇论文的影响力,这就体现在被引频次上,主要是看他引频次,他引频次越高说明这篇论文的价值就越高。于此对应的还有期刊的影响力,它主要体现在影因子上,影响因子越高说明该期刊的权威性越高。之后我们有学习了英文文献的检索,英文的三大检索工具:SCI,EI,ISTP,经常被老师提到。相对于中文文献的检索,英文文献的检索对于我们而言就难得多,因为我们所用到的检索工具都是英文的,当我们检索时全都要用英语,这对于我们而言无疑是个挑战,例如当我们进入ISIWebofKnowledge平台,如何用英语表达出我们所需要文献的主题或者是关键字就十分的重要,如果不能正确的表达,那往往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而在输入作者的名字时,也容易出现错误,因为别人发表英文时署名都是缩写,如果我们用中文的拼音来找的话,大多数情况下是找不到的,因此我们还要找到他们的名字缩写,同样的对于英文期刊,也有他们对应的缩写,我们也要掌握。当我们检索完以后,老师还要我们对自己检索的不同领域的东西进行比较分析,因此我们还要利用ISI中创建引文报告,得出相应的结论。前面我们主要检索的是期刊、图书和会议文献,在接下的学习中我们开始接触学位论文、标准文献以及专利文献的检索。有了前面的检索经验,对于这些我们也就有了对应的策略,都是先进入对应的数据库,如何进入检索的页面,再通过常用的检索手段来检索我们所需的文献,大致上就是这这样的。这门课上到这里,关于文献的检索就基本学完了,主要是让我们学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如何得到自己所需的文献,在经过一系列的实操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很多。因为受条件的约束,老师无法在课堂上给我们演示其操作过程,所以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