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如何给高三应考学子一把提升应考能力的“梯子”――在2012届高三历史考研会上的发言衡钢中学邓永红笔者做了今年全国各地十多套高考历史试题,再与去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做了一个初步比较,觉得今年湖南试卷有下列特点,并提出一点浅薄的迎考建议。2011年历史试卷表现出的特点:稳中有变:其一是第40题分解为两道试题,将40题40分分解为40题25分,41题12分;其二是选做题由原先选修教材的“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两题任选做一题,扩大到4题任选做一题,增加了“历史人物评说”“民主思想与实践”的两道选做题。难度居高不下:一是选择题的阅读量非常大,12道选择题全部是“新材料、新情境”题,意图通过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迁移、分析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达到和实现《考试大纲》所提出的四大学科考核目标。每题都有许多原始材料,颇让考生伤神。二是材料题难度较大。如第40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掌握情况,虽然是学生熟悉的主干知识,但答案要求比较细致,学生失分较多,得高分很难。又如第41题“西方崛起的观点评述”,材料虽然有一些观点,但要学生史论结合,阐述理由则并非易事。一句话,难度比去年只有高没有低。周年大事、时事热点不回避。今年高考突出强调了历史事件整周年纪念日以及时事热点。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巴黎公社140周年、太平天国运动160周年。试题涉及到的有:第28题考察巴黎公社;第29题考察天平天国运动;第33题考察中共在建国以来的经济政策;第46题涉及到辛亥革命的历史。4、开放性试题登堂入室,稳居正室之尊。近年来,高考试卷中开放性试题日益受到重视。去年新课标试卷第40题第3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此题让众多师生犯难。不想今年变本加厉,单独出了一道开放性试题。今年第41题要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学生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这些试题无一例外角度新颖,观点纷纭,而没有制定统一的参考答案。此类试题命题本意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避免学生陷入局限于教材、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势。在评价方式上,逐渐淡化一元评价标准,允许和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创见,更有利于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可以说开放性试题不仅是命题的创新,更是在评价体系上的突破,是一种很有生命力的高考考试题型。二、如何给学生以提升应试能力的“楼梯”。通过观察,笔者认为近年高考历史试题“托教材考、脱教材考、拓教材考”将成为常态,想要高考出题专家们考虑当今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降低难度,可以说是件“说了也白说”的难事。惟有顺应高考专家之意向,揣摩高考指挥棒之方向,努力提高自己学生适应当今高考试题的能力,方不负三斗禄米和为师的良心。现提出以下应对之方以供大家指正。直面高考,抓好高考特点,消除陌生感。高考虽然每年都有变化,但变化都有征兆,突变的可能性不大。象今年的41题开放性试题,就有去年第40题的第3问的“前身”摆在那儿,从一个大题的一小问向单独的一个题发展。说明去年的开放性提问被大家认可,因而今年得以强化。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让学生时时刻刻与近三年的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打交道,进行零距离接触。潜离默化中,熟悉高考题型,掌握答题要领,领会高考的趋势和规律。我还有一个体会,教师一定要帮学生找到与高考试题联系紧密的复习资料,我现在第一轮复习的《世纪金榜》就很好,里面适当地列举了近三年大量的高考试题和高考模拟题,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高。另外《三年高考两个模拟》也不错。适当增加开放性小论文式题型的训练这里我列举网上一篇专业文章中的话:“教育部考试中心内部评价,认为2010年第40题是道优秀的试题,这可能是今后一个考查的方向。(3)小题得分之所以低,从教师备考的角度分析,这样的开放性小论文式题型的训练比较少,直接造成考生没办法把握答题技巧,如有的考生要点式作答,没有形成论述;有的以政治学科的理论作答,诸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等;有的考生思维角度不准确,不能列出很好的知识框架进行答题;有的考生时间定为不准,中国史主要是在明清时期,不少考生居然答商鞅变法的历史史实等,因此即使有些考生有时间作答,也是挂一漏万,湖南省将近80%的考生只得到5分以下也反映这个基本现实,至于得10分以上的考生都是凤毛麟角。”该作者此文写于今年3月,应该是篇很有识见的佳作,可惜关注度不够。抓住主干,理清线索,明晰阶段特征,注意建好框架结构。从众多高考试题的分析来看,基本考的还是主干知识,而且宽视野、高概括的题型有增无减,尤其是主观试题的命题。主干知识来源于新课程标准和考纲提供的知识范围,但如何把繁多的知识变成考生的“囊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