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积累多音字和反义词;2、通过“我的奇思妙想”口语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想象、创新的能力;3、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了解我国名人的伟大创造,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二、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完成“笔下生辉”;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想象、创新的能力;三、教学准备:提前布置学生绘制自己想发明的物品。(文字、图片等。)四、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汉字真有趣;积少成多;阅读平台。教学过程:一、学习“汉字真有趣”。1、板书课本中的词语。2、认真读词语中的加点字,你发现了什么?-多音字。3、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学生找例子,师巡视。)4、反馈学生学习情况。5、出示泡泡里的话,全班齐读。二、读词语,填写反义词。1、出示:喜欢(厌恶)2、学生读这组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是一组反义词)3、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⑴、校对,反馈学习情况。⑵、出示课内练习题目:破坏()分散()上升()敌人()果然()失败()⑶、完成练习。三、积少成多--完成读读背背和我的采集本。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2、全班齐读。3、谈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4、背诵古诗。5、展示采集本中自己收集的关于劝学的名言警句。6、朗读背诵采集本里的名言警句。四、阅读平台。1、学生自由朗读短文《毕升》,要求读得通顺、连贯。2、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只要围绕“毕升的活字印刷术”进行讲解都可以。)3、你喜欢毕升和他发明的印刷术吗?为什么?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的吗?(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留心观察周围的环境,遇到问题勤动脑筋,认真思考,这样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五、作业:1、背诵《劝学》。2、准备“奇思妙想”的资料。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指导习作。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理解题意“奇思妙想”。(1)、读口语交际的要求。(2)、审清题意,理解“奇思妙想”的意思。(3)、简略地介绍自己的奇思妙想。(用一两句话简单介绍)2、介绍方法、内容。(1)、如何有条理地介绍自己想发明的物品。(2)、依据学生发言,归纳小结:讲清自己想发明物品的名称可以介绍外形(包括形状、色彩、大小等)可以介绍特有功能、用途可以抓一方面介绍,还可以把几方面结合起来介绍。二、小组交流,进行评议:课前同学们也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未来,通过画画、模型等形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表现出来--好,请举起你的.作品!1、宣布评议条件:(1)、讲的内容要符合要求,不要讲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的事物,要讲通过自己想象产生出来的想法。(2)、讲的时候,说话清楚、有条理、内容比较具体,语句通顺,有意思。2、分合作小组交流,推选参与全班交流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三、全班交流,评选“奇思妙想”之星。1、选择三名学生在全班交流。2、全班同学依据评议条件评议。(1)这个同学哪里说的好?(2)你哪里还没有听明白,可以问问这个同学。(3)你能够帮助他修改一下讲的不清楚,语句不通顺的地方吗?四、笔下生辉,介绍自己的一项发明:1、这几个同学们说的很好,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说,但时间不允许。可是自己的奇思妙想又很想让其他同学分享,怎么办呢?请打开我们作文本,把我们的想象用语言描绘出来吧!2、学生动手写作。五、作业:完成作文并修改。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折、涨”。正确读写本课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过程与方法: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枣核的勤快能干和机智勇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2.续编这个故事。【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大红枣的核。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同学们,从课件上我们看到了枣核的样子、颜色,它是大红枣的核。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枣核”,课文是要向我们介绍大红枣的核吗?不是。“枣核”是一个小孩的名字,“枣核”生下来就只有枣核那么大,一年又一年,一点儿也不见长,他的爹娘非常发愁。你别看“枣核”个子小,他的本领可不小呢。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检查预习,自主识字。1.指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