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按照国家确定的扶贫标准和贫困发生率;(3)根据本县实际情况,测算确定贫困人口规模及贫困发生率;(4)报请(bàoqǐng)省扶贫领导小组、省政府审定。2、按科学方法(fāngfǎ)将全省贫困人口规模分配到各级,并由各级将贫困人口规模测算到村。(1)按省分配到市、州的贫困人口规模及发生率,将其测算分配到县;(2)按市、州分配到县的贫困人口规模及发生率,将其测算分配到乡镇;(3)按县分配到乡镇的贫困人口规模及发生率,将其测算分配到村。3、识别贫困人口,实现两项制度衔接。(1)各村召开村民大会,按下达的贫困人口规模推选本村贫困人口(其中包含符合条件的低保人口);(2)村内公示(不少于7天)后上报;(3)乡镇审核,县级扶贫领导小组审定各村贫困人口。4、建立档案,动态管理。(1)县扶贫部门组织各相关部门及基层干部,进村入户对贫困人口进行登记、建档立卡,建立贫困人口分布及两项制度衔接的原始(yuánshǐ)档案;(2)由县进行微机录入,实行动态管理;(3)建立从县到省的微机档案体系。二、基本逻辑关系1、贫困标准由收入高低确定(一些国家由支出高底确定)。2、在我国农村现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是确定贫困人口的主要标准。3、在已经确定贫困标准的前提下,不同的标准对应不同的贫困人口规模。4、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高低与贫困发生率呈反比例关系。5、样本区域采集纯收入的时段越长、采集数据(shùjù)距现在越近,越能客观反映样本纯收入实际;采集农村户籍人口数据(shùjù)距现在越近,越能反映实际。如采集的数据(shùjù)是加权计算的更好,计算的偏差会更小。三、基本运算步骤1、录入基础数据。(1)基础数据包括农村户籍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最近3年数)、上级下达的贫困人口规模;(2)数据来源统计或农经(nónɡjīnɡ)部门。2、求出纯收入平均数(简单平均法)。3、求出纯收入平均数倒数(分别求出区域纯收入平均数的倒数和样本纯收入平均数的倒数)。即:1除以纯收入平均数再乘以100=纯收入平均数的倒数4、在区域贫困(pínkùn)发生率周围初步选定计算系数。5、试算各样本贫困(pínkùn)发生率。即:用一个样本纯收入平均数倒数除以区域纯收入平均数的倒数、再乘以初步选定的计算系数=该样本的试算贫困(pínkùn)发生率6、试算各样本贫困人口规模。即:各样本试算出的贫困发生率乘以各样本农村户籍(hùjí)人口数=各样本的试算贫困人口规模7、调整计算系数,使计算出的各样本贫困发生率能够满足各样本贫困人口之和等于区域贫困人口规模。四、基本审核办法1、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审核。(1)采集和录入的数据要准确;(2)数据间逻辑关系要合理;2、运算步骤审核。(1)注意避免公式连带;(2)运算过程中注意数据变化的逻辑性,随时纠正。3、运算结果(jiēguǒ)审核及调整。(1)城镇化率对农村户籍人口的影响;(2)录入纯收入数据与实际收入差距过大的影响;(3)连片贫困村因素对部分富裕村贫困人口的修正。感谢您的观看(guānkàn)!内容(nèiróng)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