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用水”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节约用水”教学案例.doc

“节约用水”教学案例.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节约用水”教学案例安徽省怀宁县腊树镇中心学校刘川生活动内容:人教版数学教材第十二册实践活动“节约用水”。活动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播放电影《美丽的大脚》片段:学生听到雷声急忙挤出教室盼天下雨。师: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期盼下雨吗?生:这个地方天旱,缺水。2、师:地球表面上约70%是水,为什么有些地区缺水还这么严重呢?3、请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地球淡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相继出示有关可用水资源的信息。淡水占地球表面水分的2.6%,而且可用水只占淡水的1%。4、继续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交流有关淡水资源缺乏的信息,交流时说明资料的来源。生1:我从网上查到,世界水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缺水,其中4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不少城市出现了水荒。现在全世界约有10亿人得不到充足的饮水供应,每天约有6000名至35000名儿童因缺乏饮用水而死亡。生2:我从网上查到,1995年西安缺水,大学只好停止期末考试、提前放假。生3:我从书上知道,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排名世界第121位,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生4:我从电视上看到,有的山区常年没有水,人的一生只洗3次澡:出生、结婚、死亡。??5、说说看到的画面,现在听这些介绍,你有什么想法?板书课题:节约用水二、观察实验,汇报交流1、出示统计图腊树镇近几年日均生活用水情况统计图(2000年~2006年)单位立方米(1)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腊树镇的用水量增长很快。生2:我发现2004年至2006年用水增长最快。生3:我发现2006年的用水量是2000年的8倍,每两年就增加1倍。(2)估一估:我们全镇有4万多常住人口,全年人均用水量约是多少?2、师:从统计图我们发现,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用水量也迅速增长,但是这些水很大一部分是人们浪费掉的,请你说说你观察到的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1)学生在组内交流观察所得。(2)请各组代表交流。3、师: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真是不少,在淡水资源如此紧缺的情况下,要让全社会提高节约用水的认识,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4、小结:我们要用具体的数据唤醒人们。5、出示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测量学校或家庭附近一只滴水水龙头在一定时间内的滴水量,完成统计表或统计图,然后求出所测量的滴水龙头的滴水的速度。(1)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本组实验的内容、方法以及实验结果,投影展示本组完成的实验记录的统计表、统计图(校内、校外实验的兼顾)。(2)小组合作计算水龙头滴水的速度,滴水速度=()毫升/小时6、反馈调查情况:全校水龙头()个。7、算一算,如果学校里每个水龙头都按这个速度滴水,学校每年多浪费()升水。三、总结明理,合理建议1、议一议:有的同学认为,我们这里又不缺水,我们不需要节约用水,你认为对吗?(学生讨论后发表看法)2、介绍:早在1977年联合国就召开过水会议,向全世界警告:水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他们认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把水看成取之不尽,用之不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把水当成宝贵资源时代已经到来。3、请学生介绍世界各国节水的措施。(1)“世界水日”的有关知识。(2)滴水灌溉的方法。四、实践作业1、你准备为节约水资源做些什么?以小组为单位先说说,再写下来。2、课后以“节约用水、保护水源”为主题自办一份手抄小报,择优张贴展览。[实践与反思]当下课铃声悠然响起时,小组内激烈讨论的氛围丝毫没有减弱,连参加活动的家长也加入了孩子的讨论中。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是成功的。1、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前提,搭建自主活动、自我提高的平台。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征得同行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实践性和活动性是学生认识的前提。这样,课前的实践作业就显得必不可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生活的数学”,从而将原来的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将教学材料实践化,学生在实践——交流——感悟中构建了知识。2、创设情景引入课题,营造有利于学生的开展问题解决的教学环境。教学伊始,同学们观看电影《美丽的大脚》中的片断,使学生知道了在中国的土地上竟有这么个缺水的地方。当教师请学生说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