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布衣书法家萧德威印象夏仁波时下书坛,大凡一些有成就的书家,他们往往远离红尘,作鹤立状,独立特行,心不旁鹜,把心爱的书法艺术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依归,动静指向皆不为世俗的观念所累,也不为金钱名利所动,或浪迹于江湖,或隐逸于林泉,或终老于布衣.......宛如高悬苍宇的皓月繁星,不时在夜空中闪着光亮,遵义书法家萧德威便是这夜空中闪着光亮的一颗星星。认识萧德威已经有些年头了。如梭的岁月,勾起我对往事重重叠叠的回忆:卅年前,我问学于贵州师范大学,寒暑假返新舟度假,常常看见萧德威天天在街上的一间小门面内写字。那时他是镇上供销社职工,领导安排他上晚班,他却把白天休息的时间全用到练习书法上,印象最深的是一手行书写得颇见性情。事情虽说过去几十年了,但至今仍风雨难销,几番回忆,德威写字那神态,那情景,那出租屋内满屋的书香,恰是给这文化之乡的古镇凭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1993年我从黔东南州调回故乡工作,德威的书法已经在遵义小有名气了,作品挤进全国书展的消息时有耳闻,朋友们对他的勤奋也颇为赞赏,每当得到这样的消息,总会在我心里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说真的,我很为他感到高兴。又过了几年,他把家从新舟迁到遵义,一双儿女尚处在求学阶段,妻子又没有工作,居无定所,上下两难,全靠这一支秃笔,维持着一家四口的生计,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即便在那样的条件下,也能在一些展览中时常常看到他推陈出新的力作。及后条件稍有好转,他又在老城柿花园创办了“放鹤亭书法培训中心”并亲自执教,培桃育李,提携后学,培训中心一度办得风声水起,门生遍布桑梓,可谓墙里开花墙外香。去年,他把书法培训中心搬到协台坝我工作的遵义市黔北状元堂补习学校总部楼上,我俩正好成了邻居,暇时他在我这里小坐,清茶一杯,交谈颇为投缘,总有话不尽的沧桑,彼此从对方依稀的往事中寻出当年的音容只影时,都不免感叹时光易逝,流水无情。萧德威,字月池居士,号天涯倦客、布衣山民、放鹤主人,1957年2月21日出身于新舟萧家坝诗礼之家,族中代有达人。他少时读书,及壮从戎,平时骨子里就有一股军人的不屈和倔强,从那一头飘逸和与众不同的头式,便不难看出他倜党不拘的个性。他是一位难得的通家,偏爱草书,兼工小楷,喜收藏,好交游。除此以外,他还热爱乡邦文化,举凡郑子尹的诗,莫友芝的字,黎庶昌的文都顶礼膜拜,诗词楹联皆能,著有《天涯倦客诗稿》,与遵义名宿杜运开、刘耕阳等交往,执礼甚恭,受益良多。德威潜心于历代碑帖研究,醉心于书法创作,对书艺的痴迷程度可谓走火入魔。闲来无事,兴之所至,挑灯翰墨,心手双畅、物我两忘,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年下来,仅用在笔墨纸上的费用就是一笔不扉的开销,这对于一个无固定收入,全靠书艺养家糊口的人来说的确不易。他以对书法的执着和以过人的天赋,积卅年之功临池不缀,优游涵泳于追摹古人的真趣中,观其气势夺人的草书,怎一个狂字了得!那遒美劲健的笔力,疏朗雅静的笔态,从容平和的笔势,动则惊蛇走虺,意态超凡,或势如破竹、或奔腾澎湃、或一泻千里,仿佛有一股仙气;静则安静祥和,刚柔并济,煞是喜人,无丝毫油滑之势,无娇柔造作之态,直追前贤笔意,有张旭、怀素之遗风。其次,对作品谋篇布局的处理,富有节奏变化的安排一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毫不夸张地说,萧德威的草书是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摸爬滚打的创新,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内心情感世界的自然宣泄和心灵世界的真实反映,他的作品称得上是一个时代的佳作。数十年来,萧德威始终与寂寞和清贫为伴,默默耕耘,不求闻达,与世无争,以扎实的书法功底演绎着自己的人生。平心而论,萧德威的书法,尤其是以草书为代表的作品中所蕴含的功底自不待言。在中国书法史上,从李斯到王羲之,从张旭到颜真卿,从苏黄米蔡到于右任,再到毛泽东、郭沫若,无一不是厚积薄发的典范,无一不是对书法艺术的执着坚守。假若萧德威没有经过卅年“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修炼,没有甘于清贫困顿的生活方式,没有忍耐寂寞的内养,就不可能有今日的成功。“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历史的辩证法啊,不就是这样在一代又一代书家的身上一一得到验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