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6).docx
上传人:sy****29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6).docx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6).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学校德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以规范言行为主的养成教育,它是素质教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质”的指标。养成教育是一种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一种素养和人格的教育,是关怀学生一生的教育。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习惯成为性格,性格影响人生,而青少年时期是形成良好习惯之关键。养成教育是一种形成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一、养成教育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继承传统美德。市场经济带来多元的文化观念,其中的不良信息必然会对儿童进行侵蚀和渗透。今天的孩子身上尽管存在不少问题,如意志力较弱,攻击性强,勤俭意识差,但他们又往往充满自信,乐于助人,兴趣广泛,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因此,我们的养成教育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必须与时代精神相吻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优势。此外,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是我们教育学生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而且发展到今天还被赋予新的意义,这些都要在“养成教育”中得到体现。学校传统活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包括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及学校自定的科技节、艺术节、远足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发展。二、开发校内外的养成教育资源。1.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孩子在社会上接触的所有的人和事,都可能影响和改变孩子的一生。我们不应把养成教育仅仅理解为贯彻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而应把它提高到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去认识。学校德育的根本出路在于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以人为本,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教育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才能激起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正是通过自己对真实生活的检验来建构知识的。2.以新规范的校本化实施为抓手。明确重点,分层要求,整体规划校本化行规教育内容。道德行为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也是学校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处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仅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我们根据学生的现状,进行目标分解,分层要求。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长期的、反复的训练中形成的,实践证明,行为习惯的训练要从小抓、尽早抓。由此看来,行为习惯的培养应该成为低年级班务工作的重点,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搞好学习的保障。儿童行为习惯的产生,往往是不自觉的,需要时时提醒,及时规范。低年级教育内容重点放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上,抓实抓细。中年级调整行为偏差,矫正不良习惯。高年级要将养成的良好习惯由自觉状态走向自主、自动,把外显的动力逐步内化为个性品质,使习惯稳固化。德育模式,营造了一个具有浓郁理想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让它承载起厚重的人文内涵,以此来熏陶人,教育人,发展人。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是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是一部无声的教科书。三、教师道德发展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谈到培养行为习惯,都是指花力量怎么去养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并没有把教师看作是跟学生平等的主体,没有突出教师的示范作用。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单位,它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各个班级的积极努力和热情参与才是学校德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如何处理班级集体与学生个体的关系,从而充分调动班级中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集体作为正确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对学生的社会性和独立性需要应给予合理的满足。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丰富多彩的主动性活动,多种多样的人际交往,和谐舒畅的心理氛围,人人有岗位的管理机构,使得其成员在相对优化的环境中学习成长。集体对学生自我意识的促进机制就是导向和激励。发挥这一功能,首先是在合理满足学生社会化进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其次是在合理满足学生的独立性需要的同时,又引导他们与同伴合作,培养合群性、集体性,引导他们向成人集体、教育集体学习,沟通学生与成人之间的心理通道,在社会化和个体化、独立性。事实上,不同的班集体,因学生的构成不同,教师的素质、风格不同,班级的“历史”不同,在班风、学风等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的特点,班主任在政教处的指导下,按照学校德育的总目标,总规划,结合班集体的特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内容更贴近学生,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参与。我们搞特色班级活动,就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德育目标,鼓励班主任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百花齐放,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