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一课预先操作发现的问题和思考.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一课预先操作发现的问题和思考.doc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一课预先操作发现的问题和思考.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一课预先操作发现的问题和思考新安江第二小学胡健笔者在教学教科版科学五下《热》单元《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一课前,对教材进行了研究,对实验进行了预先操作。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提出来和同行交流。1、杯子的选择问题教材所说的“大小差不多的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中的“差不多”怎么样才算差不多?对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知道实验有误差,但是对变量控制已经养成了科学的习惯。现在又面对“差不多”的三个杯子,他们怎么去理解和接受?即使做到大小差不多了,甚至相同了,那么杯壁的厚薄怎么办?这几种材料所做杯壁厚薄相同的杯子是不可能找到的。拿这样大小厚薄材料都不同的杯子去做对比实验,怎么去得出科学的结论?2、温度计误差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能发现,实验室的温度计都有一定的误差,主要包括二方面:一是相同的温度下,显示的温度不同,一般会有4摄氏度范围的误差;二是即使温度计显示读数相同,但是在测试其它温度相同的物体时所显示的温度又可能会不同,也就是说温度计液泡里液体膨胀系数不一样。平时的测量实验由于一般是用同一个温度计测量的,或者测量的温差较大,所以不必要考虑这两方面的问题。但是三杯水在几分钟内温度变化差距是比较接近的,而且一般要用三支温度计同时测量,这样的结果会受温度计的误差影响而产生不科学的测量结果。3、“实际测一测,结果怎么样”的问题笔者在课前进行了实际测量,在测量之前,笔者考虑了三个问题:“同样多”的水到底是多少合适?“相同温度的热水”到底是多少度比较适宜?“过几分钟后”到底是几分钟会有明显变化?具体情况如下:到超市选择了接近于圆柱体杯壁最薄(1.2MM)的塑料杯,然后到不锈钢加工店定制了杯壁最厚(0.8MM)的容积相同,形状大小基本相同的不锈钢杯,分别选择不同的温度和水量测量。温度(摄氏度)75(不加保温盖)75加保温盖56(不加保温盖)水量(毫升)30030050时间(分钟)36362036塑料杯(1.2MM)67647167454639不锈钢(0.8MM)686573705046.539.5从测量和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总体对比组数据非常接近,在课堂有限时间内无法观察到明显变化,而在各组数据中显示塑料杯温度总的保持略低,无法说明它的保温能力比不锈钢杯强;在加盖实验组中更加明显,因为从加盖和不加盖的对比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加盖的两种杯子温差较大,说明在不加盖的组中热量主要是以蒸发的形式传出,所以显得降温接近。而在加盖组中排除了蒸发传热的因素,温度降低主要是来自于和空气接触,所以不锈钢和塑料杯的保温能力不同有所体现。但是对照客观数据又是和教材所言相反,反而是不锈钢杯保温能力更强。这么接近的数据在教学中怎么样让学生去分析的?这样的结果和教材相反,教师怎么处理?怎么和前几节课所研究的金属传热本领强的概念相联系?关于不锈钢温度降温更慢的问题,笔者开始以为是不锈钢内壁具有反光性,能反射回辐射热量的缘故。为检验这个假设,笔者把一个不锈钢内壁用不反光油漆涂黑,和未涂黑不锈钢杯作对比,发现两者降温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这个假设不成立。到底什么原因,请有识者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