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8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精选18篇)《故都的秋》教案是教师为了有效地教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课文而编写的教学计划和指导方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精选1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2、能力培养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领悟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鼓励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的事物。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2)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2)通过阅读学习故都的秋,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三、教学方法:(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2)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四、教具准备:多媒体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语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雨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今天我们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的写景部分,看看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怎样的情。下面请同学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二)解题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说《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8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故都的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三)整体感知听完录音,大家觉得作者对故都的秋是有着怎样的一种情感呢?向往、眷念(初步感知作者的感情)1、重视读,感知景物提问:今天我们也来感受下郁达夫笔下的秋天的景色,品尝下故都的秋味。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来到青岛,再从青岛赶到故都,目的只不过是要饱尝下故都的秋味。那么故都的秋天有什么特色,作者着重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明确:(全班读毕)从第一段中可以明白故都的秋天的特色是“清、静、悲凉”(原句请学生读一读)。明确:悲凉:是作者的心境、写作的风格、北国秋的坏境,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北国秋的景色之中,有一丝的哀愁。“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提问:那作者当时在江南,江南的秋天也是有的,可作者为何会不远千里,特意从江南到北平,来饱尝一下故都的秋呢?明确:在第二段中作者告诉我们:江南的秋天的特点是“慢、润、淡”,作者对“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提问:作者把故都的秋天的特点和江南秋天的特点进行了比较,从中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天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明确:一种喜爱、向往之情2、细品味,体验景物提问:请同学们看课文找找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要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明确:秋花、秋树、秋蝉、秋雨和秋果提问:北平有许多高大雄伟的建筑物,让人留流忘返的旅游胜地,有美丽动人的奇花异草,作者一概没写,同学生看作者笔下这些景物,却是北平最常见的,最普通的事物,这也是作者独到的地方。我们先来仔细品味作者笔下的“秋花”的特点,请读这一段。(读毕),牵牛花,同学生都见过,作者没有写其摇曳多恣的藤萝,也没有写扶疏映衬的花叶,只写它的颜色,而且只写他喜欢的蓝色,为什么?明确:作者喜欢蓝色的理由是作者孤独、忧郁心情的表现。明确:蓝色属于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提问:请你划出本段的动词,体味其中所含的.意境。明确:看、听、数、对等,这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静、忧闲,自得其乐,充满北国情调的民俗画面,同时也感到十分的秋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晨秋景图。一种“清”的感觉提问: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