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年级语文试卷分析.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五六年级语文试卷分析.doc

五六年级语文试卷分析.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北京奥校杯”五、六年级语文试卷分析“北京奥校杯”五、六年级语文比赛试卷从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感悟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了较全面的检测。两份试卷的测试内容既有依纲(指《小学语文大纲》及《新课程标准》)靠本(指小学语文教材)、关注学生的实际的部分,也有知识的拓展与延伸。题型安排一方面契合市区五、六年级的综合测试,一方面借鉴了近几年几所重点中学提招或入学分班测试的题型。试卷侧重考查了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在字、词、句、段、篇的练习中理解、感受、运用,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次语文学科的试卷成绩反映出学生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但积累运用的量不足,阅读习惯的养成和独立阅读能力欠功夫,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欠佳。下面就学生答题情况及学生今后努力方向作简单分析。一.学生答题得失分析1.尽管五年级试卷第一部分的1—8题,六年级试卷第一部分的1—7题都是一些基础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弱点不得不引起大家的重视。试卷中考查的字音、字词、修辞知识等,是五、六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学生应该有较多认识和巩固的机会,但五年级第一部分的3、4、6题和六年级第一部分的1、2、3、6、7题出错率较高。如找出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题中“他走路的样子很像我爸爸。(五年级题)和“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劳动人民,才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六年级题)”这样的练习学生平日在学校也经常见到,两个句子里虽然都有“像”,但句中均没有喻体,所以不是比喻句。这部分同学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审题速度慢;二是对字音、字词(形)和修辞知识掌握得不牢固,以致答题时出现判断选择的错误。2.五年级试卷第一部分的9—12,六年级试卷第一部分的8—16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日积月累的掌握与应用情况。少部分学生情况较好,大部分学生失分原因为:一是积累的量少,对词语理解不到位,错别字太多,如五年级“违法乱纪”写成“违法乱记”“无边无际”;写成“无边无迹”;“无济于事”写成“无记(既、计、继??)于事”“一如既往”写成“一如继(际)往”。失分原因二是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如五年级第一部分的第10题:用“发”组成不同的词,填入括号。许多同学忽略了“不同的”这一题目要求,写出“发现火箭”、“发现文物”、“发现问题”等等。这样的词语搭配在平时都对,而在这次题目要求下,就只对其中之一了。还比如五年级第一部分的第11题: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很多同学没有审清楚“对仗要工整”和“意思要相对”这两个要求,给“井然有序”和“伶牙利齿”分别写出“乱七八糟”、“笨手笨脚”等,显然不合乎要求。失分原因三是很多学生平时阅读量小或没养成积累习惯。如五年级第一部分的第12题:填写古诗,六年级第一部分的第8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成诗()、第9题:写出成语主角中的“七步)”和第15题从花中四君子中任选两位写出描写它们的诗句。这些题目中涉及到的诗句、作者及诗句的相关人物均出自学生教材或要求小学生掌握的《小学生古诗80首》。同学们如果做不到脱口而出,起码应该略知一二。可面对此类题目,大部分同学不是茫然不知,就是胡填一气。3.阅读部分:五年级本次试卷阅读部分给出的短文不长,但考核的知识点比较全面,既有词语的积累,也有在理解文章基础上的填写关联词语、续写句子,还有阅读理解后的回答问题及综合表达。同学们在这部分出现的主要问题有:A.“迟到”一词的反义词很多同学写成了“早到”。这反映出有些同学词语积累少,也反映出有些同学没有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习惯或方法。B.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一题,有部分同学没有认真理解短文内容,填写了并列关系的关联词。第C.4题有的同学答题格式不正确,少写了“答”或冒号;有的同学组织语言不够通顺或完整;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读不懂文章,答题抓不住或抓不准要点。这反映出同学们在阅读的总结、归纳、概括、提炼方面普遍存在问题。六年级阅读部分给出的短文也不长,但考核的知识点涉及范围广。同学们出现的问题有:A.倾塌的“倾”有的标注成三声;远见卓识的“卓”一些同学把音调标在了U上。B.第2题的错别字有的同学没找对,有的找出来却没写对。这两题的失分,说明部分同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第3题文中第2段多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C.但有的同学或是忽略了题目中“多次”这一提示,或是没有认真阅读短文,也或是有些同学对排比修辞的特点没有掌握,居然写成比喻、列举等答案。题中“请你运用这种修辞手法自己写一句话。”可算是一道轻易拿分的题。同学们可以据文中的排比句式仿写,也可以把平日积累的排比句写出来。然而,卷上写出的句子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