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班音乐织布教案反思1.大班音乐织布教案反思活动目标:1、在熟悉歌曲的旋律和结构的基础上,学会织布的动作。2.感受音乐欢快的特点,能够随着音乐的节奏熟练地做动作。3、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4.感受旋律的氛围和与同伴一起参与团体音乐活动的乐趣。5.培养孩子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孩子的表现力。活动准备:磁带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1、律动:《金瓶似的小山》、《小孔雀告诉你》2、练声:《山谷回声真好听》、《小鸟醒来了》二、基本部分1、教师弹奏乐曲,让幼儿回忆乐曲名称老师:听老师弹的是什么曲子?。2.复习编织的基本动作老师:我们来复习一下编织的动作。3.孩子创造动作,老师引导。(1)教师引导幼儿逐句组合动作,逐句学习。(2)引导幼儿编第二遍音乐接沙头的动作3、完整练习。(1)将动作组合,跟着音乐跳给幼儿看,提醒幼儿观察:用了哪些人想的动作?。(2)放慢速度,幼儿完整练习。三、结束部分复习歌曲《雨中接妈妈》,结束本活动。活动反思:在这项活动中,孩子们能够熟练地哼唱音乐,并随着音乐做动作。但是,这个活动主要是创造行动。因为孩子对编织不熟悉,没有生活经验,创作起来难度很大。几乎不会做动作,都是老师教的,孩子模仿的。但是孩子在听音乐和做动作的时候还是很感兴趣的。动作做得准确利落,课堂氛围良好。老师可以带领孩子用动作表达整首歌。孩子对它很感兴趣,学习热情很高。大部分孩子都能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是比较成功的活动。2.大班音乐活动教案:郊游教案(附教学反思)设计背景孩子们由于受到年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特别是我们都是县城周边农村孩子多,缺乏各种必要的感性经验,尚处于直觉形象阶段的思维方式的局限,使他们不可能用成人的思维去理解或再加工那些复杂的音乐材料,对歌词记忆也不能很快的理解记忆。以前我总是先教幼儿跟着我按节奏念几遍歌词,再分句教唱,但一节课下来,还是不能很熟悉的唱歌曲。所以我想:象图谱这样的视觉符号就起到了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的作用,图形谱的运用是一种视觉参与。,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内容和旋律风格,同时,又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等等,让孩子主动愉快的学习,让孩子们的音乐活动不再枯燥,也让我上音乐课不再单调。我选歌曲《郊游》,是因为旋律平易亲切,朗朗上口,为小朋友所喜爱,歌曲描写了小朋友结伴去郊游的情景“白云春风”、“青山绿水”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我们大家手拉手一同去郊游”,清新明了,首尾点题。活动目标1、在理解歌词,唱会歌曲的基础上,感受ABA段不同的情感,唱出A段欢快的音乐,B段优美的音乐。2、掌握XXXXX这一走步节奏,并且用肢体动作创造性的展现郊游的游戏化情境。3、在音乐和游戏的情景中,能用欢快、活泼、兴奋地情绪,有感情地、自信地,完整地演唱歌曲,感受到郊游时的轻松愉快。4、通过演唱《郊游》使幼儿喜爱春天,从而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5.培养孩子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孩子的表现力。重点难点教学难点:歌曲的三、四、五乐句。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唱歌曲。活动准备录音带,录音机,歌词图谱,节奏型卡:XXXXX。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1.进屋的节奏。课前组织孩子做手指游戏,坐好。2、复习歌曲《茉莉花》;复习节奏:XXXXX。二、基本部分:1、谈话引入:小朋友你们跟家人去郊游过吗?(幼儿自由回答)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的?2.老师展示歌词图讲故事和回忆和小朋友一起郊游的快乐,引导小朋友根据图说唱歌词。3、放录音带《郊游》,引导幼儿听出有两段“不同的”音乐。4.老师一边指着图集一边唱一遍,让孩子更好的理解歌词,记忆。5、学唱歌曲。(1)教师以分句教唱法并结合歌词图谱带幼儿唱歌1-2遍。(2)教师以整体教唱法用不同的动作带幼儿唱歌,让幼儿感知歌曲的节奏和AB两段不同的“情绪”。(3)教师弹歌曲旋律,幼儿根据图谱用自然,欢快的声音有感情的唱歌曲。(4)分小组接唱。女孩唱A段,男孩唱B段。(5)播放歌曲录音,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根据歌词和节奏表演歌曲。6、音乐游戏:《去郊游》和孩子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听歌听音乐,玩开火车等不同动作的游戏,引导孩子邀请其他老师一起玩。三、结束部分:1、小结。2、出室律动,活动结束。教学反思《郊游》这首歌曲的前两句与最后两句要求用轻快、跳跃的声音来唱,而中间则适合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来处理。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讲解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并辨别区分不同的声音。在活动中我一开始对于两种不同的歌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