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语》十二章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孔林孔子墓地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②教育的基本方法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触类旁通②教育的基本方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循循善诱,循序渐进③教育的基本内容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礼是其主要课程④教育的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2.为学之道①学习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爱学、乐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学而不厌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专心致志,持之以恒2.为学之道①学习的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2.为学之道②学习的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思结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精益求精2.为学之道③学习的内容文、行、忠、信。(《述而》)——博学“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贯一2.为学之道④学习的目的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学以致用“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为己之学孔子杏坛讲学孔子杏坛讲学《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学者认为,孔子虽然被尊为教育家,但他最初聚集众人于门下并不是为了教书,而是为了与志同道合者交流思想。课文中哪句话可以认作是这种观点的佐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从这连续三个反问句中想象,孔子讲这番话时的神态如何?孔子说这番话时脸上应该洋溢着满意自足,悠然自得的神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与交流有怎样的态度?①“朋”指志同道合的人。②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种乐趣。③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都应该具有怎样的风范呢?不仅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而且有广博学识,还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善良的心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重视品德修养。曾子选择了“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三方面作为每日多次自省的内容,对你而言,其中哪一方面是尤为重要的?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本章大旨】第4章讲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孔子强调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孔子的话加以分析。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关系,只学习而不思考,则会感到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