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精品多篇】【概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的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难点:添加合适的辅助线.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一定是_角?3.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20°,求它的顶角度数.引入新课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它的周长分为15cm和6cm的两部分,求这三角形各边的长.学生可能利用算术的方法,计算出腰长为10底边长为1.也可能算不出来,这里教师可作如下引导:在图1中,AB=AC,D为AB的中点(即AD=DB),设AD=xcm,则AB=AC=2cm(中线定义).由AC+AD=15cm,得2x+x=15.解得x=5,……本题是利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得的,此法对于某些几何计算题来说,简捷而有效.新课例2已知:图2,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分析:欲求三角形各角度数.只需求出∠A度数,把∠A度数作为一个未知数x,则∠A=∠1=x°,∠2=∠A+∠1=2x°,∠ABC=∠C=∠2=2x°.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于△ABC,求出方程所对应的几何等式:∠A+∠ABC+∠C=180°,即可得出关于x的方程.例3已知:如图3,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要作AF⊥BC即底边上的高这条辅助线(这是证明的关键所在),并告诉学生这是等腰三角形中一种常见的辅助线.利用这条辅助线就很容易证得结论.并说明,这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来证明的题目.小结1.列方程解几何计算题是几何计算题的一种重要解法,在这种解法中,寻求几何等式(如例2中∠A+∠ABC+∠C=180°)是基础,把几何等式的各项转化为未知数x的代数式是关键(如∠A=x°,∠ABC=∠C=2x°).2.对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要灵活运用.练习:略作业:略思考题:例3中辅助线改为△ABC的顶角平分线AF,写出证明过程.四、教学注意问题1.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灵活、综合应用,防止依赖于全等三角形证明线段或角相等的思维定势.2.要防止“三线合一”性在应用中出现的错误.角形的性质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3、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教学难点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教学方法教学后记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1.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从等腰三角形中能找到哪些相等的线段。2.播放课件,结合刚才的问题讲解例1的命题,并为后面将此性质拓展埋下伏笔。3.分别演示:∠ABC,∠ACE=∠ACB,k=,时,BD是否与CE相等。引导学生探究、猜测当k为其他整数时,BD与CE的关系。4.引导学生探究,对于上述例题,当AD=AC,AE=AB,k=,时,通过对例题的引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经历探究—猜测—证明的学习过程。5.引导学生进一步推广,把上面3、4中的k取一般的自然数后,原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要求学生说明理由或给出证明。6.对学生探究的结果予以汇总、点评,鼓励学生在自己做题目的时候也要多思多想,并要求学生对猜测的结果给出证明。7.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等角对等边”这个命题的反面思考问题,即思考它的逆命题是否成立。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证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8.归纳学生提出的各种证法,清楚的分析证明的思路,培养学生演绎证明的初步的推理能力。9.启发学生思考: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这个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能否证明。这实际上是“等边对等角”的逆否命题,通过这样的'表述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10.总结这一证明方法,叙述并阐释反证法的含义,让学生了解。11.小结这两个课时的内容。作业:同步练习板书设计:1.积极思考,回忆以前所学知识,联想新问题。2.认真观看例1图形中线段的关系,积极思考,认真听讲。3.对于课件的演示很感兴趣,凭直观感觉可以猜测,不管k为何值,BD=CE总成立。基于前面例题的启发,想要给出证明。一部分学生可以自己给出证明,一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4.在已经探究了角的大小的改变对于BD,CE的等长性没有影响,有了一些成就感之后,又面临新的任务:BD=CE吗?因此学生会满怀热情地进行这部分探究活动,而且有了前面的体验,探究也会比较顺利。5.兴致高涨,凭直觉猜测结论仍然成立。但有些学生给出全部证明可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