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追求简单而丰富的语文课堂(计利珍).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教学随笔:追求简单而丰富的语文课堂(计利珍).doc

教学随笔:追求简单而丰富的语文课堂(计利珍).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追求简单而丰富的语文课堂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计利珍像个追星族似的,一直以来,语文教学爱刮流行风,时而东南风,时而西北风,让人感觉飘忽不定,有点儿乱花渐欲迷人眼。但,真理往往是不变的。语文教学的真理是什么呢?怎样做,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最本真、最有利于学生发展呢?我觉得我们不妨尝试着让语文课堂变得简单而丰富些。简单。一、教学目标简单明确,不求多而全,但求少而精。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都要把学生牢记心头。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最重要。一堂课要高效,就不应该贪多求全。因为贪多嚼不烂,吃多了不消化,太多了也吃不了。要让学生吃得下,消化,吸收,长身体,就需要精心挑选。比如,最近听一位老师上一堂作文讲评课,教学目标只有一个——改掉“我想”病,让书面语言更干净。课上的读读、评评、改改、练练,都围绕此进行。学生轻轻松松达成学习目标。二、教学方法简单易行,不求纷繁复杂,但求实在有效。一直认为,语文课的教学方法不易复杂。方法越简单,操作起来就越没有难度,老师和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关注度就越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就越高。我们经常看到教学大师靠着一张嘴、一支粉笔,引导学生读、品、思、说、写,老师和学生用最朴实却最有效的方法阐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因为他们深知,过多的媒体运用,反而会冲淡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想象与感悟能力。三、教学语言简洁自然,不求华丽铺陈,但求画龙点睛。刚工作那会儿,我们时兴写成段成段的教师语言,课堂是教师显示自己语言功底、尽现个人风采的舞台。甚至有时候会以此作为评判一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多少年过去了,我们试图把话语权还给学生,于是老师基本不说了,教学中因此缺少了一股荡气回肠的精气神。现在,有些公开课又矫枉过正,教室里回荡的都是教师的话,似乎又走回了老路。教师的语言太多,再好听,也会像一个喋喋不休的老太太,让人听觉神经感到疲劳。教师的语言是一柄双刃剑。多一分则嫌吵,少一分则嫌清。不少不多、恰到好处的点拨引导和总结提升才会让学生愿意听,记得牢。我本人挺喜欢那种清新、自然,不造作的语言风格。置身于这样的课堂,感觉就像小溪流水,悠闲、自在、适意。师生之间的交流,真正成了对话,成了聊天,很舒服。丰富。一、目标达成一以贯之,循序渐进有层次。教学目标简单,不等于一节课的容量就少,所得就有限。一堂好课,应该明确一个目标,突出一个重点,然后处处围绕它去进行。就如写文章一样,要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去写,写的时候还要层层递进、不断推向高潮。这一点,我一直很欣赏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及他团队的课。他们的板块式教学特色鲜明,围绕一课一得进行教学设计,层层推进,教师教得朴实无华,学生学得扎实高效,课堂也因此熠熠生辉。而要做到这一点,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有深厚的语文功底,要善于挖掘文本的文体、语言表达等方面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课程的年段目标等进行取舍,研制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二、理解运用同步进行,学以致用最重要。今天在网上看到王尚文最新发表的关于语文新课标的一些见解,他在文中谈到了理解和运用这个问题。他认为,“理解”,最主要的、最关键的是理解文本、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运用”才是是语文教学的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守住了“运用”,也就守住了语文教育的正道。对此,我深表赞同。当今苏州的许多语文课,在“理解”这一层面上不再停留在字面意思和文本内容的理解,也不是停止于作者的思想情感不前,而是在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上花功夫。前不久听到一位老师上的《埃及的金字塔》就把这一理念运用得淋漓尽致。课上,她带领着学生一起去品悟说明文说明方法之精妙,语言表达之简洁准确,还运用勾连和比较的阅读方法将本文与《秦兵马俑》进行对照。以一篇带一类,这种方法在高年级尤其值得推广。说到“运用”,不由得让我想到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不少学生觉得上语文课是最轻松的,只要读读、听听就行了。这种错误认识的形成,主要是由老师的教学方法导致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思的生命场,而其中的“说”与“写”则属于“运用”的范畴。因此,一堂语文课有说又有写,才能看出学生是否真的会使用语言文字了。“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简单而丰富——我要追求这样的语文课堂。